A07: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2016年01月21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民新语
给保姆打工
徐轶汝
  徐轶汝

  这两天保姆成了热词。一是因为每到春节前,“保姆荒”总会让一些人心慌慌;二是因为这两天“保姆月薪赶超雇主”的新闻甚嚣尘上。

  其实,家政人员收入高,早就不是新闻了。两年前本报的报道中就曾提及,家政行业从业人员10年间的工资涨幅最高达600%(育儿嫂),最低也有300%(钟点工)。而同期上海本科毕业生工资涨幅仅为230%。早在2010年,长期工种的家政从业人员月薪就已经与大学毕业生工资持平,甚至出现倒挂现象。

  所以,觉得保姆收入高是“怪事”,大约是因为雇主的心态没摆正,仍然对保姆这一工种存有“偏见”。

  从市场角度说,一名出色的家政人员所具备的素质,与一名称职的公司职员相比没什么两样:一是态度,二是能力。就拿最典型的家政工种——月嫂来说,凡是优秀的月嫂,无一不是对婴儿充满了怜惜与喜爱,要不然,谁能熬得住每晚三小时醒一次、持续一个多月的混乱作息。

  态度决定家政人员是否值得被雇佣,能力决定了他们薪资的高低。家政从业者不再是纯粹的体力劳动者,且不说月嫂、育儿嫂等工种对理论知识和实际经验的要求很高,即便是最普通的钟点工,一试用就能分出高低来。

  所以,有能力、态度的保姆要求获得与其能力匹配的薪资,是正常的市场行为。至于专挑春节前提出,我只能说,跟雇主提加薪,总得挑有利于自己的时机吧。

  要想防止家里的阿姨“漫天要价”,关键在于打通需求匹配这个瓶颈。上海80%以上的家政从业人员是通过中介机构找活的。中介机构通过向雇主一次性收取一笔中介费来“套牢”对方,在短则三个月、长则一年的时间内,雇主只能从这家中介所管理的为数不多的家政从业人员中寻找,需求匹配成功率自然高不了。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基本称心的,难免在薪酬问题上“受制于人”。

  在供求平衡的大前提下,如果需求匹配的难题能够解决,一大批雇主的“节前焦虑征”将得到缓解,个别“虚高”的保姆薪资也将回归到合理的水平。雇佣双方就此摆正心态,皆大欢喜。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时政·要闻
   第A04版:新民眼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专版
   第A07版:评论/随笔
   第A08版:民生速递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上海新闻
   第A12版:上海新闻
   第A13版:社会新闻
   第A14版:广告
   第A15版:互动
   第A16版:中国新闻
   第A17版:广告
   第A18版:新民资讯
   第A19版:新民健康/慢病
   第A20版:国际新闻
   第A21版:国际新闻
   第A22版:家装之窗
   第A23版:文体新闻
   第A24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25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6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7版:市场之窗/资讯
   第A28版:财经新闻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夜光杯
   第A31版:阅读/连载
   第A32版:广告
   第B01版:新民环球
   第B02版:新民环球/讲坛
   第B03版:新民环球/讲坛
   第B04版:社会/新民环球
   第B05版:好吃周刊
   第B06版:我家厨房/好吃周刊
   第B07版:好吃周刊/美食大观
   第B08版:美食专列/好吃周刊
   第B09版:好吃周刊/美食地图
   第B10版:新民楼市
   第B11版:新民楼市/地产资讯
   第B12版:广告
供给侧改革与用户思维
靠什么保障15元盒饭“不断供”
让消防员成为城市骄傲
给保姆打工
走出“水困局”,只能赢不能输
牛皮蒙猪腿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7给保姆打工 2016-01-21 2 2016年01月21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