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戏曲舞台上的“小鲜肉”,扎根舞台,对传统艺术执著坚守。他们也是生活中的“潮人”,爱泡健身房,追看《海贼王》,得了空,还会呼朋唤友大快朵颐。日前,“上海青年文艺家培养计划——学习总书记讲话,体验井冈山精神”专题研修班举行,黎安、朱俭、蓝天三位戏曲演员,和其他二十多位青年文艺家成了同学。同学眼中的他们,在最潮的外表之下,有着对传统艺术最执著的定力。
朱俭 这个“邓世昌”会自创营养早餐
朱俭的名字对于喜爱沪剧的戏迷来说一定不陌生。这个扮相英俊挺拔、表演细腻质朴、唱腔舒展飘逸的上海大男生,曾获上海首届青年沪剧演员大奖赛“十佳”称号,“中国戏曲红梅荟萃”红梅金奖,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主角奖等,是沪剧舞台上人气颇高的“小鲜肉”。
掰着指头算起来,朱俭已经在沪剧舞台上塑造近三十个鲜活的角色,其中,最能引爆朱俭激情的,是一代英雄邓世昌。“在沪剧舞台上演绎邓世昌,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朱俭说。而这个梦想,在2014年实现了。上海沪剧院开排原创沪剧《邓世昌》,邓世昌一角由朱俭担纲出演。
《邓世昌》是沪剧舞台极为少见的“男人戏”,剧中除了邓世昌妻子外,全部都是男性角色,朱俭直言,这个角色是他演艺生涯的最大挑战,前有电影《甲午风云》中李默然塑造的邓世昌形象,后有沪剧院前辈张清的《甲午海战》,而朱俭自己,为了这个角色整整瘦了20斤。
2014年夏天,为了即将开排的《邓世昌》,朱俭和主演们一同到海军基地体验生活。每天早上6点起床,绕着训练场5圈长跑为开始,还有不间断的军事对抗……“每天晚上回到军营都已经趴着动不了了。”朱俭说,“作为演员,可能体力还不能完全跟上,但是精神必须坚持。”
“我演过聂耳,演过红军战士,很多沪剧前辈也展现过男性角色的阳刚一面。只是很多戏的主题,要求我们表现柔情的一面。”朱俭说。邓世昌这个角色身上更多是英雄气概,演到高潮部分,那句“加足马力,撞沉吉野”,朱俭在舞台上几乎是用吼的。那是让台上台下所有人心颤的一吼。动人心魄的一撞之后,是一段6分50秒的唱腔——此刻的邓世昌已经与同伴沉入海底,导演陈薪伊要求朱俭在台上呈现出邓世昌魂魄的内心独白。“轰隆隆塌了天方,锥心痛啊彻骨冷,呜咽海浪诉悲凉。力已尽身已死,孤寂流年掩沧桑……”排练时,朱俭每每哽咽到唱不下去。
之后在正式的演出中,朱俭没有哽咽到唱不下去,但几乎每一场演出,唱到这里,台下观众都会落泪。
今年3月下旬,《邓世昌》将开启一轮高校巡演,18所高校20场演出,将让莘莘学子在沪剧舞台上,感受一代英雄的铁骨柔情。题为《朱俭沪剧情缘》的讲座也将同期在高校中展开。
舞台上演绎着缤纷跌宕的人生,舞台之外朱俭的生活安静简单。永远是剧场、排练场、家三点一线。为了研究剧本、保养嗓子,对于晚间聚餐、唱歌等娱乐活动他一概谢绝。听古琴,打网球,健身,则是他在休息日的保留节目。这样的生活方式,是性情所致,也是为了更好的工作。
“演员需要保持好身材,运动可以帮助塑身。”朱俭说。有一回打网球时,朱俭不小心崴了脚,两个月都没能上台。之后,朱俭就减少了打网球的频率,“激烈运动容易受伤,会影响演出。”
为了控制体重,同时保证营养的均衡,朱俭在早餐上,独创了一个“配方”。将锅中的水煮开打入一个鸡蛋,撒一些燕麦片,加一片芝士,一点点盐,最后再加入切碎的小青菜。这个他自创的早餐配方,营养全面,味道也不赖。
黎安 像“海贼王”那样不忘初心
今年是汤显祖逝世400周年,上海昆剧团重排《临川四梦》,黎安将领衔《临川四梦》中的《紫钗记》。除了这个,黎安还在抓紧时间创排《琵琶记·蔡邕传》。“昆剧‘传’字辈能演的折子戏有三四百出,到了我老师那一辈有两百多出,到我们手上,只剩下不到一百出,剧目面临凋零和失传。”黎安在老师岳美缇的支持和帮助下,正着手恢复一些已近失传的传统折子戏。
很多喜爱黎安的戏迷并不知道,这位白玉兰表演主角奖、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曾经被认为不适合吃昆曲这行饭。十岁学戏,到了青春发育期,黎安的个子一下子窜高,最终定格在1.83米。瘦瘦高高还有着接近欧洲人面部轮廓的黎安,从形象上太不适合昆曲舞台了,这让昆剧团领导犯了难。领导和他专门沟通了一次,建议他考虑改行。黎安没有同意,“我觉得,我能行。”
那几年因为个子太高,连跑龙套都没什么机会的日子里,黎安一边苦练基本功,看前辈的戏用心学习,一边找各种机会给不同的化妆师做模特——找适合自己的扮相。对于演出的机会,黎安更是分外珍惜。1998年,上海昆剧团几乎倾巢而出,排演当时计划要全球巡演的六本《牡丹亭》。被撇在剧组之外的黎安,接下了团里所有周末小剧场演出的任务。那段时间,他几乎每周要演两场折子戏。“那段时间的积累和成长特别快。”黎安说。
1999年,岳美缇教了黎安《占花魁·湖楼》,汇报演出时,效果非常好。大家对黎安“不适合昆曲”的看法有了改变。不过,紧随其后的依然是打击。2001年,黎安带着《占花魁·湖楼》去参加中国昆曲艺术节,2002年再去,依然折戟。失败而归的黎安将自己扔进了练功房,重头再练基本功。也在那段日子里,他和几个伙伴一起创排了改编自鲁迅同名小说的小剧场昆剧《伤逝》。《伤逝》开启了昆曲用小生唱现代戏的先例,也让黎安赢得了白玉兰表演主角奖。在那之后,《紫钗记》《景阳钟变》又让黎安两次站上中国昆剧节的领奖台。
问黎安,除了昆曲,生活中还有什么是一直钟爱的?答案是《海贼王》《火影忍者》。“《海贼王》我已经追看了十几年了。”黎安说,他喜欢的动漫里,主人公都是历经艰难险阻不忘初心。
蓝天 会拉小提琴的“杨子荣”很帅
80后京剧演员蓝天是上海京剧院的青年老生。以文武兼备、扮相出众见长的他,此前曾获第六届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银奖”、第七届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金奖”、全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折子戏评比展演“优秀表演奖”等荣誉。
舞台上,他是忠肝义胆的赵云,是智勇双全的杨子荣,可是,蓝天却坦言,自己虽然是一名专业京剧老生演员,却更喜欢看武生戏、武花脸戏、武丑戏,还有热闹的大开打的大武戏。“因为我们这个年纪的年轻人,生性好动好玩,很难静下来听听戏、品品茶。我如果不是一个京剧演员,大概也很难会想到去看京剧。因为节奏慢,锣鼓点吵闹得不得了,唱的念的全是文言文,拿腔拿调,跟我们这个年纪的生活距离太远了……”
话虽如此,蓝天终究是和大多数同龄人不同的。十岁正式学戏,七年中专,四年大学,三年研究生,如今的他已经是京剧舞台上一个优秀的青年演员。问他,学戏那么多年,怎样理解京剧?他借张伯驹先生话回答:“吾国戏剧,以历史剧为主体,我们人类之所以高于一切动物者,皆因有历史有回顾,是历史即是人类之招牌与需要”。
时光流转,国粹京剧已传承到80后这一辈,有什么改变正在发生?“我们这代京剧演员学的戏数量不如前辈多;我们这代学的戏的质量也没前辈好;我们这代的基本功打的基础没有前辈们扎实和深厚;他们那代的年轻观众在为他们欢呼呐喊,而我们这代京剧演员看着那么多的年轻人在争先恐后地追捧娱乐快餐文化……”蓝天的回答里透露出这个青年演员的思考。
与前辈们不同的,何止是蓝天举出的那些。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生命,有着不同的绽放的姿态。
和许多80后从小就会学习一些才艺一样,蓝天从小在父亲的督促下学习小提琴。“8岁的时候,有一回想偷懒不练琴,早早上床睡觉,结果被爸爸狠狠地拿琴弓打在腿上。”蓝天说。不过,如今,小提琴却是蓝天在工作之外的好伙伴。听一张唱片,拉一段曲子,能帮助蓝天从紧张的工作状态中放松下来,给他带来另一种滋养。
热爱美食是蓝天拥抱生活的另一种方式。喜爱面食的他有一手好厨艺,经常会在休息日请朋友们到家中一起大快朵颐。
“我们和前辈们有种种的不同。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我们都深深地爱着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向前辈学会了宝贵的’玩意儿’,刻苦地练功、吊嗓子,把我们一年四季每天都在磨练的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练到极致,同前辈一样不辜负观众对我们京剧演员的期许、爱戴和支持。”蓝天说。
记者手记
有一种好看叫相由心生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步入了一个看颜值的时代,“好看”的需求被无限放大。黎安、朱俭、蓝天,三位戏曲舞台上的青年才俊,颜值自然是没得挑的。只是,他们的好看,有着更深一层的意味——相由心生。只有在这充满诱惑与物欲的世界,能够为着热爱的艺术执著坚守的人,才有那样清澈明净的目光和不着岁月沧桑的面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