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前幕后
走进剧场,三面俱是中篇评弹《林徽因》的大海报,上面是《林徽因》剧组中所有演员的定妆照,不少观众兴致勃勃地站在海报前留影……在创出了评弹制作多个第一之后,中篇评弹《林徽因》终于在昨晚举行了首场演出,场内、场外的热闹场面虽未必称得上“第一”却也是评弹演出多年来少见的。
创新尝试
场灯渐渐暗下,一曲用吴侬软语演唱的《再别康桥》立马让场子里静了下来。大幕拉开,暗金色为主调的舞台让人耳目一新,天幕上挂着一个木窗格,台上两张桌子、四张椅子均是原木本色,不见了传统的桌帏椅披,略有些舞台剧舞美的味道。四位演员有的身着全新设计的长衫旗袍,有的穿着改良中装,还有一位则是一身中西合璧的长裙。这也是中篇评弹《林徽因》此次的一个创新尝试,特意邀请了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桑琦担任舞美设计,上海歌舞团的王秋平任服装设计,在视觉上与传统评弹的长衫旗袍、一桌二椅有明显不同。形式出新,但评弹的弹唱、说表等则大都还是传统的路子,特别是几段流派唱段在全新的舞台上依然唱出了“老味道”。
不过《林徽因》的新也不仅仅体现在包装上,从剧本开始,就有别于传统的中篇评弹。林徽因是鼎鼎大名的民国才女,评弹《林徽因》讲述的是这位才女与徐志摩、梁思成、金岳霖三个才子的感情故事,三回书虽然其中的角色互有穿插,但基本独立成篇,之间并无必然联系,这与传统的中篇评弹用几回书讲述一个完整故事有所不同。以评弹的方式来演绎林徽因的故事是否合适,从一开始就颇有争议。从昨天的演出来看,整部书把重点放在林徽因与三个男人的感情这一通俗的主题上,但在叙述上颇为文雅,只不过对于不了解这些民国才俊的观众来说,要弄清书里到底讲点啥,略吃力。
用心之作
昨晚的演出有“三多”,普通话多、英文多、角色多。书中多个角色用普通话来塑造,这在评弹中倒也不是没有先例,比如蒋云仙的《啼笑因缘》中关秀姑、沈凤喜等角色也都说普通话。英文多,则是评弹极为少见的,因书中涉及的角色大都有留学背景,所以评弹《林徽因》中多处使用英文,虽然有一两位青年演员的英文听得出是狠下了一番功夫,但也有几位的英文一开口观众席上就一片笑声。在评弹中以方言塑造角色颇为常见,但一部评弹作品有没有必要用这么多的英文,似乎值得商榷。评弹向来说表并重,演员在表演过程中在角色与说书人的两种身份间跳进跳出,而《林徽因》中则演员以角色身份出场的略多了些,说书的成份则比较少,可能也正因为如此,整部作品的故事性欠缺了些。
接下来,中篇评弹《林徽因》还将在兰心大戏院演出4天,这一创新味道十足的作品肯定会有各种不同的意见。不过不管作品的创新尝试有多少值得商榷的地方,这是一部用心之作却是不该否认的。本报记者王剑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