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英雄,各个时代也各有自己的英雄。前不久去了次浙江定海,参观了《舟山鸦片战争纪念馆》以及“三忠祠”和“三总兵广场”,对葛云飞、王锡朋、郑国鸿等为国捐躯“三总兵”印象极深,重点说说葛云飞。
葛云飞受武备出身父亲的影响,从小对军事情有独钟。他曾自编《名将录》以为人生楷模。从26岁武秀才,到35岁成为武进士,可谓“不爱红装爱武装”。我们熟知林则徐在虎门销烟的史实,但外国侵略者之前对浙江定海的猖狂侵犯,以及中国军民浴血反抗,更加让人刻骨铭心。
葛云飞是在居丧期间应召入伍当统领的,所谓“墨绖从军”,接手的是一个失败的局面。但他提出“先守后战”的策略,“列炮江岸,筑土城,集失伍旧兵训练,军气始振”。他的努力处处遭到投降派的掣肘,不是在战守方针上摇摆不定,就是在军费调拨时横加阻拦,正如他所说:那些文武大臣“既无切中款要之论,并无公忠体国之心”,让他“尤堪长叹”。
英军再次进攻,王锡朋、郑国鸿两位总兵先后阵亡,葛云飞这才孤注一掷,把官印交给旁人,自己“率亲兵二百,持刀步入敌中。转斗二里许,格杀无数”。在一场持续六个昼夜的殊死战斗中,葛身受重伤,最后植立崖石而死。
爱国诗人张维屏写过一首《三将军》,其中之一讴歌的即葛云飞:“夷犯定海公守城,手轰巨炮烧夷兵。夷兵入城公步战,炮洞公胸刀劈面。一目劈去斗犹健,面血淋漓贼惊叹。夜深雨止残月明,见公一目犹怒瞪。尸如铁立僵不倒,负公尸归有徐保。”这个徐保是当地的义勇军首领,据说收尸时,葛“手仍握刀,左眼睒睒如生”,不愿离去。直到徐“拜而祝曰‘归去见太夫人吧’”,这才让人背回家。“葛将军,有贤母”,在得知儿子殉国消息后,她晓以大义,仅“一恸而止,曰吾有子矣!”故潘世恩有此挽联:“忠孝两难全,看碧血淋漓,犹留半额头颅见阿母;英雄真不死,抱丹心冥没,总是十分肝胆报君王。”
英雄不因时代变迁而泯灭。二百多年后再读其《宝刀歌》:“恨斩夷人头,渴饮仇敌血”“男儿自处一片心肠热”;读其《家书》所言:“惟不避艰危,务尽我心而已”,壮志尽显,心迹可见,依然让人热血沸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