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鲁迅笔名印谱
1956年,发生了一件重要的事:好久不碰刻刀的高式熊,终于有机会重操旧业过把瘾。一开始,张鲁庵、吴朴堂(又名吴朴)在一起刻鲁迅笔名,张鲁庵希望高式熊参与。好久不操刀,技痒难耐,高式熊利用业余时间,很快刻了20方左右。之后,又有一些圈子里的熟人加入,刻了几十方。
书法篆刻家马公愚得知此事,说:“这么好的事,公开刻刻嘛,不要几个人包了!”于是,张鲁庵、吴朴堂组织起一批篆刻家,集体创作《鲁迅笔名印谱》。王福庵、陈巨来等大家都参与了这次创作。几位主事者一起商量着,拟出了印谱目录。二三十人齐心协力,印谱内容逐渐丰富起来。
这个临时的创作群体在哪里办公呢?民主党派上海民进的秘书长曹鸿翥热心,邀请篆刻家们去民进市委开会、商量事情。虽然民进的办公条件并不好,还窝在二工大的棚棚里呢!四明村的高式熊家,则是另一个“会议室”。
那年8月18日的《解放日报》,对这件大事作了预告——《正在刻制的“鲁迅笔名印谱”》:
十月十九日——鲁迅先生逝世二十周年纪念日再有两个月就要到来了。鲁迅先生生前正值我国处于反动统治的黑暗混乱时代,先生以辛辣的、针针见血、愤世嫉俗、寄希望于未来的笔,写出了无数人们当时要说而不敢说的话。在国民党反动派森严的压迫下,这些话都是用许多笔名投稿才得与读者见面的。为了纪念先生二十周年纪念日,高式熊等本市及外埠的六十八位金石篆刻者,正在积极编辑刻制的“鲁迅笔名印谱”,全部印谱共计有印一百零八方,预计九月中旬就可全部完成。
10月,69位篆刻家,刻印119方(其中,高式熊刻了30多方),完成《鲁迅笔名印谱》的创作。钱瘦铁撰写《鲁迅笔名印谱》跋文:“鲁迅的笔名印谱,依据鲁迅全集、全集补遗、补遗续编、周遐寿鲁迅小说里的人物、许寿裳亡友鲁迅印象记,共刻印百一十九方,作者六十九人。张鲁庵主编,方去疾校对,华镜钤拓,此谱今年春季由张鲁庵、吴朴堂、高式熊、单孝天等发起历时半载,始克完成。”
119方印章,交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原拓印谱50部。这50部原拓印谱中,有40部当即被空运到了北京。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原来,篆刻家们还在创作过程中,马公愚就跑到北京去吹嘘,京城艺术界都知道上海同行在忙的这件大事了,消息甚至传到了周恩来总理那里。周总理指定要这部印谱的原拓本,一下预订了40部。事情搞得有点太大了,马公愚紧张起来,一天一个电话从北京打回上海,催进度。高式熊所在上海电影机械厂印幻灯机说明书的机器,被篆刻家们看上了。他打报告给厂长请求紧急支援,厂长当然不敢不批。还是张鲁庵供应连史纸,电影机械厂车间加班开印,印出多少,三轮车马上拉多少去拓边款……
昼夜不歇,赶在鲁迅纪念日前夕完成了40部原拓原打的印谱。这40部印谱,交上海人民出版社,当天就运往北京。
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编撰的《上海美术志》,把《鲁迅笔名印谱》归为篆刻印学社团的集体创作。篆刻印学社团,是1955年秋,由张鲁庵发起,马公愚、高式熊等参与筹组成立的,又名中国金石篆刻研究社筹备会、中国金石篆刻研究社筹备委员会。公推王福庵任主任委员,马公愚、钱瘦铁为副主任委员,张鲁庵为秘书长。社址就设在余姚路134弄6号张鲁庵家里。
篆刻印学社团的宗旨,是“以研究和发扬我国几千年金石篆刻,培养专门人才,适应广大人民学习文化艺术的要求,并为政治和社会服务”。社员分布以苏浙沪为主,上海有高络园、白蕉、唐云、秦彦冲、吴仲坰、汪大铁、薛佛影、王哲言、穆一龙、郭若愚、陈佩秋、支慈庵、田叔达等,浙江有沙孟海、方介堪、韩登安、周节之等,江苏有沙曼翁等,北京有陈半丁、邓散木、于非闇等,达136人。张鲁庵患病后,由符骥良代理具体事务,一直活动到1961年4月上海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成立前夕。
1958年4月,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石印线装本《鲁迅笔名印谱》630部。高式熊拥有的其中1部,不幸毁于“文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