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一则轶事
龚自珍与林则徐的深厚情谊的建立,肯定是在林则徐担任禁烟钦差大臣之前。但起始于何时,从公开出版的资料看,有几种“可能”,但也仅止于“可能”,无法确证。按时间为序,“可能”之一:嘉庆二十年(1815)六月,龚自珍父亲升任江南苏松太兵备道,官署设在上海。龚丽正也是饱学之士,一时“高才硕彦,多集齐门”。一八一六年春,龚自珍回上海省亲,在上海住了一年多。此时,林则徐任江西乡试考官,途经上海时去拜会龚丽正大人,应该是情理中事。此时,龚自珍已经二十五岁,其诗文被狂士王昙称为“惊才绝世”,自不同于一般的官家子弟。林则徐大概也不会对龚丽正公子的名字感到陌生。此时段,龚自珍与林则徐见面而结交,当然是有可能的。而在《林则徐年谱》中,记载有林公写与龚丽正交游诗两首,证明林则徐与龚自珍的父亲早有交情往来。
“可能”之二:魏应麒编《林文忠公年谱》记载,道光十年(1830),“是时公更与龚自珍、潘曾莹、黄爵滋、彭蕴章、魏源、张维屏、周作楫等结宣南诗社,互相唱筹。”记载或许有不准确处,但也可看作有此一说。总之,龚、林结交在道光十八年(1838)之前很久,则可无疑。
不知林则徐是否知晓,当他在西域凛冽寒风和满天沙尘中,摩挲老友龚自珍赠送的“时晴砚”时,龚自珍的灵魂已经飞翔到了他向往的佛界天国“兜率宫”了。
清王朝错过了龚自珍,不是龚自珍的遗憾,而是这个王朝的遗憾。
但若换一种思维角度,龚自珍适合当一个权高位重的宰辅级别的高官吗?
有一则轶事,无法当作信史来看,可能是坊间杜撰出来的,但却多少反映了龚自珍在一些人心目中的形象。道光九年(1830),年已三十九岁的龚自珍入京参加会试。他的考卷由名为王植的考官负责批阅。王植看到头场第三张考卷时,忍不住捶胸大笑起来,因考卷的行文、立意都切中时弊,嬉笑怒骂,煞是痛快。邻房有名为温平叔的考官听闻,走过来,把这份考卷看了一遍,说:“这是浙江举子的试卷,考生肯定是龚定庵。他最爱骂人,如不推荐他,肯定要挨骂,不如就把他推荐上去。”于是王植将考卷推荐上去,且顺利地被主考官录取了。发榜的那天,有人问龚自珍导师是谁?龚自珍用嘲笑的口吻说:“真稀奇,是个无名小卒王植。”王植听说后把温平叔好一顿埋怨:“我依你的话推荐了他,哪知道还是免不了挨骂……”这则轶闻,时间标注有误,道光九年为公元一八二九年,龚自珍三十八岁,非三十九岁。这一年确参加会试,中式第九十五名贡生,座师为曹振镛等五人,房师为王植。这则轶闻,显然极不靠谱。其一,因为怕挨骂而推荐考卷,几近荒唐;其二,虽然龚自珍是非常有个性之人,但嘲笑录用他的考官,这就涉及人格品行问题,不是用“有个性”能解释的。在《龚自珍年谱》中,未见记载。但在一篇个人所著野史轶闻中,对此却有部分记载。缪荃孙《羽琌山民逸事》中称:“己丑,龚卷落王中丞植房,阅头场第三篇以为怪,笑不可遏。隔房温平叔侍郎闻之,索其卷阅,曰:‘此浙江卷,必龚定庵也。性喜骂,如不荐,骂必甚,不如荐之。’王荐而得隽。”此类轶闻,真实性如何,是很可疑的。即使这条记载可信,但也未说龚自珍嘲笑推荐他试卷的考官。
且看龚自珍是如何跌跌撞撞地走过他的仕途人生的。
龚自珍第一次涉猎科场考试,是在嘉庆十五年(1810)八月,十九岁。主考官为刘权之、陈希曾、朱理,房考觉罗宝兴。地点在北京。因父亲龚丽正正在京城任职,已经是军机处的军机章京了。龚自珍也随父母住在北京。
颇有意味的是,龚自珍在参加考试前的六月九日夜,曾有一梦,这梦被他用词记录下来,因此后人编年谱时,对此梦也有了记载。词题为《桂殿秋·明月外》。词前有记曰:“六月九日夜,梦至一区,云廊木秀,水殿荷香,风烟郁深,金碧嵯丽。时也方夜,月光吞吐,在百步外,荡瀣气之空濛,都为一碧;散清景而离合,不知几重?一人告予:此光明殿也。醒而忆之,为赋两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