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体仁,浙江乌程(今湖州南浔)人,是万历二十六年进士,进入官场后处世谨慎而圆滑。当时阉党魏忠贤专权,广建生祠,温体仁既不与东林党为敌,又把向魏的生祠献诗的事做得不留痕迹。他在明熹宗时已爬到了礼部侍郎的位置,却未上阉党的黑名单,而崇祯铲除魏党时,他也未在其中。可见温体仁在权力斗争中擅长两面讨好。
当时崇祯帝朱由检下诏推荐内阁,温体仁因资历太浅,还不能参与,知道崇祯最恨“朋党”,便上疏弹劾钱谦益结党行贿,引起崇祯的注意。因弹劾钱谦益,温体仁遭同僚反感,孤立无援,不料反而获崇祯好感。崇祯认为,人缘好的官吏易结党,受排挤的温体仁由此入阁。
当时内阁首辅周延儒是万历四十一年的状元,因写得一手好文章,性格很张狂。温体仁对周的态度是曲谨附和。他与周延儒共同打击了阉党势力后,便开始对周阴伺其隙。周延儒为亲戚弟子开后门,他暗中唆使言官对周弹劾。周延儒把温当作自己最要好的同僚,还把希望寄托在温体仁身上,不知道弹劾他的言官的后台正是他自认为莫逆之交的温体仁。
温体仁把周延儒赶下台后,理所当然成为崇祯时的首辅。崇祯是个勤勉的皇帝,但他一生很少相信下属,在位17年中,他把内阁学士走马灯似地换来换去。他怕大臣之间结党,更怕被内阁架空,在这种情况下,温体仁能在首辅位置上稳坐6年,很不容易。
温体仁何德何能,为崇祯所信赖?一是温体仁整天用心思揣摩崇祯在考虑什么。他为崇祯重用的一大原因,就是他在官场很少有谈得来的朋友,缺乏结党的基础。其次,温体仁要重用或打倒一个大臣,自己决不首先提出,在群臣中故意装出一副宽厚相。其实他为了致对方于死地,会在朱由检面前说出最忌讳的事,让那个大臣彻底完蛋。他阴告袁宗焕勾引清兵,致使袁惨遭杀害。他的害人手段已达到疯狂的程度。《明史》的评价是“为人外曲谨而中猛鸷,机深刺骨”,表面上给人随意温和之感,其实内心如凶猛的禽兽。
温体仁以弹劾钱谦益结党而引起皇帝注目。钱谦益是明末才子,以其名气与能力入阁,他在官场中人缘也不错。他一直觉得很冤,过了好多年后,向司礼秉笔太监曹化淳求教。这件事让温体仁心腹张汉儒知道了,便向温密报,温体仁自恃有崇祯的恩宠,便写了奏章,要求处理曹化淳。曹化淳是崇祯很信任的大太监,崇祯看完奏章,便给曹化淳看了。曹化淳十分恐慌,就毛遂自荐,要求亲自审理钱谦益的案子。曹化淳调来案卷,很快弄清了事情的原委与内幕,钱谦益之所以成为攻击对象,原来朝臣中已形成了一个以温体仁为中心的“朋党”。崇祯这才发现自己在这八年中一直看错了,立即下旨将张汉儒枷死。温体仁获悉后赶紧装病在家。本以为崇祯还会来看望他,对他好言安抚,不料,崇祯趁有大臣弹劾温体仁,立即下旨削去温的官职,让他回乡。温体仁接旨时正在吃饭,当时就吓得把汤匙掉落在地。
温体仁罢官回乡翌年,病死于家中。他死后不到六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上吊,大明灭亡,作为担任6年首辅的温体仁,应该负有重大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