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找到了中学时的班主任陈炜老师。那天,电话那头传来了记忆深处的声音:“是瘦瘦长长的徐国华吗”?85岁、分别整40年的陈老师居然还记得我。泪奔,幸好陈老师在那头瞧不见……
几天之后,同学们举办了“岁月如歌,师生情长——40年后师生团聚会”。年近六旬的我们,似乎回到了中学时代,有的像当年一样腼腆,涨红着脸与老师说话,有的兴奋地轮流向老师敬酒,有的迫不及待与老师拍照留影……我知道,同学们如此忘情、如此恭敬,是庆幸在那时代遇到了这么位好老师。
我们中学时代课堂纪律总是不大好,陈老师用讲故事的方法奖励同学认真听课,久而久之,同学们盼她来上课,尤其是盼着体育课下雨听她讲故事。同学们知道了夸父追日、精卫填海,懂得了司马迁说的重于泰山、轻于鸿毛,感悟了孔子的吾日三省吾身、孟子的威武不屈和贫贱不移……居然,我班的课堂纪律好了。
我不会忘记,一次考试得了第三名,陈老师对我说:“你粗心了,四分之二没有约尽,99分,硬伤!”以后,当我考试交卷时,陈老师总会说:“你复查过了吗?”从此,我养成怕挂一漏万的习惯,受益终身。
后来我们才知道,陈老师1951年师范学校毕业后,就以前苏联乡村女教师瓦连卡为榜样,尽量让学生“知道点历史、懂得点道理”,努力使她的学生“成为有智慧,有力量的人”。年过四旬,她才找到了她的“马尔蒂诺夫”。
无法想象,没有陈老师我现在会怎样?我从陈老师那抄写了一本当时买不到的《成语字典》,还比其他同学更早地对唐诗宋词感兴趣。特别是她给我们讲的历史和道理,以后成为了我的立身之本。年数越久,我越明白:陈老师教我们的,从小里说是如何做人、如何做事;从大里说是如何生、如何死。我始终认为自己命中最大的贵人就是陈炜老师。她对我的影响是刻在骨子里、留在血液中的。
聚会结束时,一个同学道出了我的心声——师恩如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