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9:阅读/连载
     
本版列表新闻
~~~——记著名指挥陈传熙
~~~——记著名指挥陈传熙
~~~——记著名指挥陈传熙
     
2016年04月30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为影片音乐“打补丁”的人(上)
——记著名指挥陈传熙
孙渝烽
■ 陈传熙(右)和著名演员白穆
  ◆孙渝烽

  有多少电影插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流行曲,陪伴着几代人成长,至今人们还在传唱。而就是陈传熙,用他那熟练的指挥棒,把这些歌曲和音乐带给人们,成为鼓舞人们奋发向上的精神食粮。

  但凡喜爱电影的观众,特别是中老年电影爱好者,对于陈传熙这个名字必然十分熟悉,稍注意一下字幕就会发现“指挥陈传熙”。上海是中国电影的发祥地,解放后更是中国电影事业的半壁江山,拍摄了无数人们喜闻乐见的电影,其中很多影片的音乐就是陈传熙指挥完成的。他指挥的配乐影片多达六百多部,在这里我仅举几部:《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李双双》《林则徐》《聂耳》《红色娘子军》《舞台姐妹》《天云山传奇》……美术影片《牧笛》《金色的海螺》《小蝌蚪找妈妈》《大闹天宫》……还不包括他完成的大量科教片、电视剧。

  新中国成立后陈传熙出任上海交响乐团指挥,他指挥演出的交响乐也多达六百多场,是我国著名的指挥家。他的风格清晰、流畅、严谨、准确,在音乐界享有好名声。

  电影艺术是一门综合艺术,除了编导演,也离不开“化(妆)服(装)道(具)摄(影)录(音)美(工)”的和谐成功配合,再加上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有打动人的音乐(作曲)旋律,让人们为之动情,这中间就离不开乐队和指挥的功劳。还有插曲,如电影《英雄小八路》中的“少先队员之歌”,《红日》中的“谁不说俺家乡好”,《红色娘子军》中的“向前进”……有多多少少的电影插曲成为家喻户晓的流行曲,陪伴着几代人成长,至今人们还在传唱。而就是他,陈传熙,用他那熟练的指挥棒,把这些歌曲和音乐带给人们,成为鼓舞人们奋发向上的精神食粮。

  家里的一架风琴陪伴他成长,从小就练就了他十分敏锐的听力

  陈传熙能有这样出色的成绩,和他从小喜爱音乐、奋发努力是分不开的。1916年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是广西南宁人。当时家里有一架风琴,兄弟姐妹都不感兴趣,而他特别喜爱,这架风琴陪伴他成长,从小就练就了他十分敏锐的听力,辨音的悟性特别高。

  1921年,七岁的陈传熙随父亲在越南凉山居住,当时法国驻军有一支管乐队,经常会集体演奏,调剂军中生活。那深厚、雄壮、华丽的乐声不仅把小小的陈传熙带进了一个美妙、广阔的音乐天地,更使他迷上了音乐。每当军乐队走出军营演奏时,他跟在队伍后面,不管多远都跟着听着,嘴里哼着,他记住军乐队演奏的进行曲,他能模仿不同的乐器哼出不同的声响,他能哼出乐曲的很多片段,那些旋律扎进他幼小的心灵之中。

  1927年,因为随父亲移居海防市,陈传熙有幸进了一所华侨开办的中学。这个学校十分重视音乐教学,这给他打下了扎实音乐的基础知识,学会了五线谱,学会了吹小号,成为学校管乐队里最小的演奏员。由于他痴迷音乐,学得十分认真,小号能吹奏出不同的旋律,能掌握不同的声部。优美的音乐素养又形成了他一种十分平和的性格,心态特别好,所以他学习特别踏实,特别有成效。

  1958年陈传熙正式调进上影乐团任指挥,一直干到1992年退休

  1934年,19岁的陈传熙终于遇到了他人生中的伯乐。上海国立音专的校长萧友梅来到偏僻的西南,在这里招收官费待遇的音乐专门人才。陈传熙以第一名的成绩叩开了“上海国立音专”的大门。国立音专当时有20多名学生,酷爱音乐的陈传熙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中坚持了下来,他以出色的成绩毕业于音专的钢琴系,双簧管又吹奏得特别出色,他的优异成绩使他很快进入了上海工部局交响乐团任双簧管演奏员,并且还在国立音专教课,后来又成了上海音乐学院的教授。就这样他靠着自己的勤奋努力,加上他的音乐天赋、潜质和对音乐的执着热爱,终于成为中国的音乐人才。解放后,作为新中国的交响乐团他曾多次出国参加演出,回国后不久就担任上海交响乐团的指挥。1958年由于电影发展的需要,他正式调进上影乐团任指挥,一直干到1992年退休,退休后很长一段时间也没有闲下来。

  陈传熙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只要看到总谱,就能根据影片的长度准确制定出乐曲主旋律的节奏、时值,使乐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影片的配乐任务。很多电影导演和作曲家和他合作都十分愉快,他常常能在配乐过程中给作曲、导演提出一些极为宝贵的建议。这和他丰富的生活阅历有关,他看到电影画面会产生很多联想,从而充分发挥音乐的感人效应。他能给配唱电影插曲的歌唱演员以充分展示美妙歌喉和动情的乐感,从而帮助演员达到神情并茂的效果。著名歌唱家任桂珍曾对我说,和陈传熙指挥合作是一件十分愉快的事情,“他总是那么和蔼可亲,在录音棚里十分耐心,给我们充分酝酿的时间,让我们情绪十分饱满时才录唱歌,即使时间非常紧,他总为演员创造条件,尽力帮助我们完成最佳的录音状态”。任桂珍提起陈传熙总是十分动情。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专栏
   第A03版:时政·要闻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新民资讯
   第A08版:中国新闻
   第A09版:文体汇
   第A10版:聚焦/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人物
   第A12版:动态/文体汇
   第A13版:家装专版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互动
   第A16版:目击
   第A17版:夜光杯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阅读/连载
   第A20版:家装专版
   第B01版:陆家嘴金融城
   第B02版:封面人物/陆家嘴金融城
   第B03版:陆家嘴金融城/股市大势
   第B04版:理念分享/陆家嘴金融城
   第B05版:陆家嘴金融城/个人理财
   第B06版:基金纵横/汇市金市/陆家嘴金融城
   第B07版:福彩专刊
   第B08版:海花城/陆家嘴金融城
   第C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C02版:人物/国家艺术杂志
   第C03版:国家艺术杂志/趋势
   第C04版:现场/国家艺术杂志
   第C05版:国家艺术杂志/聚焦
   第C06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C07版:国家艺术杂志/文化时评
   第C08版:艺术专版
为影片音乐“打补丁”的人(上)
一生一首翰墨诗
鸦片战争始末
新民晚报阅读/连载A19为影片音乐“打补丁”的人(上) 2016-04-30 2 2016年04月30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