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9:文体汇
     
本版列表新闻
~~~——笛子大师俞逊发先生纪念音乐会“导聆”林谷芳接受本报专访
~~~——笛子大师俞逊发先生纪念音乐会“导聆”林谷芳接受本报专访
~~~——笛子大师俞逊发先生纪念音乐会“导聆”林谷芳接受本报专访
~~~——笛子大师俞逊发先生纪念音乐会“导聆”林谷芳接受本报专访
~~~——笛子大师俞逊发先生纪念音乐会“导聆”林谷芳接受本报专访
     
2016年04月30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一张“按摩照”说起
——笛子大师俞逊发先生纪念音乐会“导聆”林谷芳接受本报专访
朱光
  中国台湾著名音乐家、文化评论家林谷芳手里有一张照片(见左图)——笛子大师俞逊发在给他按摩头部。民乐团日前在音乐厅为俞逊发先生举行了名为“玉笛依然飞声在”的纪念音乐会,由林谷芳担任“导聆”,亦即“带有主持性质的解读、欣赏”。此前,林谷芳接受了本报专访。

  说起“按摩照”,林谷芳回忆道,那已经是上世纪90年代的事情了。当时,他写了一本《谛观有情——中国音乐里的人文世界》在北京出版,恰逢一个演出活动,在后台与俞逊发相遇。林谷芳经常担任音乐会的“导聆”,“其他演职员都在做准备,而我的解说很即兴,所以最无聊的人就是我。当时,感觉似乎不是很舒服,俞逊发就主动帮我按摩起来……”

  事实上,他们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就结下不解之缘。1988年,林谷芳、林谷珍两兄弟一行六人遍访中国6所音乐学院。抵沪时,俞逊发恰好外出采风。直到第二年,他们才在上海民乐团二楼狭小的宿舍内相逢。俞逊发以功夫茶款待他们,林谷芳当时也没带礼物,就将身上新买的皮带抽下来作为礼物回赠,遂成为至交。

  说到俞逊发,林谷芳就很感慨:“台湾对俞逊发的定位,与大陆不同。在大陆,俞逊发就是‘优秀笛家’。但是,在台湾,他被认为是‘深赋文化的文化人’,在音乐界、戏剧界、茶界都很有影响。”之所以涉及“戏剧界”——因为昆笛是最能象征昆剧的器乐。“聆听笛子,能让我们‘接续唐韵’。唐人张巡作诗《闻笛》,传至今天,声韵类似的,只在昆笛。如今其余的笛子,都是短笛。而我们对于中国笛的想象,是来自俞逊发先生对笛子的塑造。”   首席记者 朱光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专栏
   第A03版:时政·要闻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新民资讯
   第A08版:中国新闻
   第A09版:文体汇
   第A10版:聚焦/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人物
   第A12版:动态/文体汇
   第A13版:家装专版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互动
   第A16版:目击
   第A17版:夜光杯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阅读/连载
   第A20版:家装专版
   第B01版:陆家嘴金融城
   第B02版:封面人物/陆家嘴金融城
   第B03版:陆家嘴金融城/股市大势
   第B04版:理念分享/陆家嘴金融城
   第B05版:陆家嘴金融城/个人理财
   第B06版:基金纵横/汇市金市/陆家嘴金融城
   第B07版:福彩专刊
   第B08版:海花城/陆家嘴金融城
   第C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C02版:人物/国家艺术杂志
   第C03版:国家艺术杂志/趋势
   第C04版:现场/国家艺术杂志
   第C05版:国家艺术杂志/聚焦
   第C06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C07版:国家艺术杂志/文化时评
   第C08版:艺术专版
扫一扫添加新民体育、新民演艺微信公众账号
新疆男篮主教练接受本报专访
“西边风”吹拂“张江云”
经典原版音乐剧《窈窕淑女》沪上首演
从一张“按摩照”说起
新民晚报文体汇A09从一张“按摩照”说起 2016-04-30 2 2016年04月30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