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按摩照”,林谷芳回忆道,那已经是上世纪90年代的事情了。当时,他写了一本《谛观有情——中国音乐里的人文世界》在北京出版,恰逢一个演出活动,在后台与俞逊发相遇。林谷芳经常担任音乐会的“导聆”,“其他演职员都在做准备,而我的解说很即兴,所以最无聊的人就是我。当时,感觉似乎不是很舒服,俞逊发就主动帮我按摩起来……”
事实上,他们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就结下不解之缘。1988年,林谷芳、林谷珍两兄弟一行六人遍访中国6所音乐学院。抵沪时,俞逊发恰好外出采风。直到第二年,他们才在上海民乐团二楼狭小的宿舍内相逢。俞逊发以功夫茶款待他们,林谷芳当时也没带礼物,就将身上新买的皮带抽下来作为礼物回赠,遂成为至交。
说到俞逊发,林谷芳就很感慨:“台湾对俞逊发的定位,与大陆不同。在大陆,俞逊发就是‘优秀笛家’。但是,在台湾,他被认为是‘深赋文化的文化人’,在音乐界、戏剧界、茶界都很有影响。”之所以涉及“戏剧界”——因为昆笛是最能象征昆剧的器乐。“聆听笛子,能让我们‘接续唐韵’。唐人张巡作诗《闻笛》,传至今天,声韵类似的,只在昆笛。如今其余的笛子,都是短笛。而我们对于中国笛的想象,是来自俞逊发先生对笛子的塑造。” 首席记者 朱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