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厅即见高僧坐像
醍醐,在佛语中指世间的最高美味,作为日本真言密宗醍醐派的总寺,醍醐寺不但在日本佛教史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佛教东传与古代中日文化交流的见证。醍醐寺的全称是“日本真言宗醍醐派总本山醍醐寺”,走进展厅即能看见的两尊坐像,就是与醍醐寺非常有渊源的日本高僧。
左侧彩绘木雕坐像是弘法大师空海,坐像头顶浑圆,炯炯的双眼正视前方,结跏跌坐,整座造像大方而端稳。他就是日本第16批遣唐使成员(公元804年入唐),在中国学得正宗密教后回日本传播,为日本密教真言宗的创始人。对日本佛教而言,这是一个划时代的大变革,空海及其密宗自此成为日本佛教的根本。他的下方是《〈大日经〉开题》,此卷是空海的亲笔草稿,这部经文用楷书行书等写就,从中可见日本僧人从中国取经后潜心佛学的热忱。另一坐像是理源大师圣宝。
大唐古风吹到日本
空海不仅带回了佛法,还带回了佛教艺术。醍醐寺作为日本真言宗一大艺术中心,保留有大量自日本奈良(公元710-794年)至江户时代(公元1603-1867年)的佛教雕塑、绘画、法器等珍品。其中平安(公元794-1185年)、镰仓(公元1185-1333年)时代的佛教艺术受到中国唐、宋风格的影响,不少文物样式据传是空海自中国唐朝带回日本的。
展览第二部分“醍醐事相”,试图通过密教仪轨中使用的造像、法器、本尊及曼荼罗绘画等佛教艺术珍品,让参观者领略独具醍醐寺风格的佛教艺术。第三部分“风雅醍醐”,以日本战国时代丰臣秀吉在醍醐寺举行“醍醐花见”(赏花活动)这一历史事件,引出醍醐寺在“应仁、文明之乱”遭受严重破坏并荒废百年后迎来的近世繁荣,通过桃山、江户时代的屏风画精品,向观众展现其收藏品的雅致与华丽。
为了此次展览,上博重修了一楼展厅。在日本和式展厅内,鹅黄色的幽暗灯光使佛像的明暗分界更为突出。展厅深处高台上,平安时代(10世纪)的木雕“不动明王”现愤怒相,身体显青黑色,戴臂钏和腕钏,右手持剑,左手拿索,身后有熊熊燃烧的火焰,让人生畏。“传入日本以后,密宗佛像有一个本土化的过程。它们更夸张,表现的是对癫、痴、贪的威慑。”上海博物馆青铜器部副研究员李柏华说。
珍贵展品替换展出
此次展览,包括13件日本国宝、31件重要文化遗产在内的90件展品全部来自醍醐寺的珍藏,展览将先后在上海博物馆和陕西历史博物馆展出。上海博物馆将展出文物64件/组,其中日本国宝6件,分别是弘法大师空海真迹《〈大日经〉开题》、记载醍醐寺初创珍贵史料的《醍醐寺缘起》、日本现存最古老的绘画作品之一《绘因果经》,源自中国五代时兴起的“新样文殊”题材的《文殊渡海图》,以及受到唐宋绘画影响、创作于平安时代的《诃梨帝母像》《阎魔天像》,重要文化遗产则有24件,两者比例相加占展出文物近一半。这部分展品多为年代久远、材质脆弱的纸质或绢地经书和佛画,从保护角度考虑,将采用前后四周替换的方式展出。如前四周观众可以欣赏到佛画类的《绘因果经》《诃梨帝母像》《五秘密像》以及空海真迹《〈大日经〉开题》,后四周则将展出《文殊渡海图》《阎魔天像》《弥勒菩萨像》《弥勒菩萨曼荼罗》等文物珍品。
本次展览将于7月10日结束。7月下旬后移至陕西历史博物馆展出。
本报记者 乐梦融
相关链接
醍醐寺的中国缘
公元7世纪,印度僧人善无畏、金刚智和西域僧人不空将以金刚界、胎藏界两部密法为代表的纯正密教传入中国。长安青龙寺高僧惠果从不空那里受金刚界密法,又从善无畏的弟子玄超那里受胎藏界密法,之后融会二法,倡立“金胎不二”学说。日本僧人空海作为遣唐使来到中国,在青龙寺拜惠果为师。回国后,空海创立日本真言宗,以京都东寺为传法中心,故称“东密”。醍醐寺的创始人圣宝即空海的再传弟子。
醍醐寺名称缘于中国成语
公元874年,理源大师圣宝在笠取山上创建了醍醐寺,这位空海的再传弟子,对日本真言密宗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记载醍醐寺初创珍贵史料的《醍醐寺缘起》放置于坐像之下,这份日本国宝记载了醍醐寺的缘起,寺名“醍醐”的由来和创建等。
中国观众熟悉的成语“醍醐灌顶”,意思是用纯酥油浇到头上,佛教指灌输智慧,使人彻底觉悟。醍醐寺的得名同样借用此意,相传理源大师圣宝在京都群山中为建立新寺庙寻找理想处所,一日遇见山神,正掬起一汪泉水,边饮边赞叹道:“呜呼,醍醐味!”山神称此山是佛祖传法的圣地,于是圣宝在山顶建立草庵,供奉准提、如意轮两观音像,这就是醍醐寺的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