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4:文体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2016年05月11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艺发展需要评论深度介入
朱光
  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浙江省文联主办的第二届中国青年文艺评论家“西湖论坛”日前在杭州举行。论坛以“戏剧的中国表达”为主题,分为“‘二度西潮’与跨文化互动”“戏剧与民族化探索”“全媒体时代的戏剧评论”等论题。国家话剧院著名导演王晓鹰在论坛上提出,在文化大繁荣但未必大发展的情形下,中国青年文艺评论家应该有何担当,有何作为?

  王晓鹰说,当下演出市场呈现“前所未有的繁荣”,演出场次、观众数量、演出收入等都呈繁荣景象——但繁荣不等于发展。“繁荣是量的积累,发展是质的突破。”目前,戏剧发展,需要文艺评论的深度介入。

  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夏潮则明确指出,文艺要繁荣,评论更要发展,且离不开青年艺术家、评论家的努力和贡献。青年文艺评论家更应成为文艺评论的生力军、先锋队,成为文艺评论事业继往开来、发展创新的重要力量。

  在“二度西潮”(所谓“二度西潮”,是日前北京戏剧界提出的概念,意为大批外国戏剧引进热潮,正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地掀起。“一度西潮”是指上世纪80年代西方戏剧思潮的引入)到来之际,不少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评论家表达了忧思、忧虑、困惑、困扰。如何找到“戏剧的中国式表达方式”,如何推进中国戏剧前行?

  首先,大家一致认为,评论界要促进创作方投身“经典意识”的创作,以解决人的精神问题,对人性进行深度开掘和表达。如果我们不放弃功利目的,不进入经典意识层面探讨,那么我们引进那么多外国戏剧就毫无益处。第二,评论界要帮助创作方进入有“中国意识“的创作。如果在讲好中国故事、表达好中国情感的同时,还能传递中国文化哲思,则更佳。具有中国意识的创作多了,才能明确中国戏剧的发展方向。第三,评论界要帮助创作方进行有“开拓意识”的创作。

  将中国传统文化纳入中国戏剧的现代品格和当代活力的框架,并有量的积累、质的沉淀,在此基础上,中国当代戏剧才能与世界平等对话。

  创作者其实也期待听到评论家的真的声音——如果评论家也能“浸入式”参与,而不是仅仅一味展现自身学术背景,会对创作遭遇的现实问题更有帮助。评论家也不能以一句“仅供参考”就把自己给“赦免”了。因为发展文艺评论,最终是为了推进文艺创作实践。

  首席记者 朱光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新民眼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民生速递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社会新闻
   第A10版:互动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16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8版:新民健康
   第A19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A20版:财经新闻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阅读/连载
   第A24版:蓝天下的至爱
   第B01版:新民教育
   第B02版:校园通讯/新民教育
   第B03版:新民教育/校园内外
   第B04版:教育风采/新民教育
   第B05版:新民教育/招生移民
   第B06版:留学移民/新民教育
   第B07版:新民教育/专版
   第B08版:校园通讯/新民教育
   第B09版:汽车周刊
   第B10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B11版:汽车周刊/车界车市
   第B12版:广告
“遣唐使”空海双目炯炯
文艺发展需要评论深度介入
一点启示
新民晚报文体新闻A14文艺发展需要评论深度介入 2016-05-11 2 2016年05月11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