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养鸡
每位母亲都有自己独特的持家方法,她们是最好的老师。我从母亲那里学到了很多生存之道:养鸡生蛋、腌黄瓜、发豆芽、做糟肉、风鸡、风鸭和做美味的料理……
养鸡趣事:俗语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那个物质生活匮乏,生活用品和食品都要用各种代购券购买的特殊年代,上海妈妈们会利用城里人的生存智慧,在有限的自然环境中,找到发展的空间。
当年我们正是发育的年龄,每天渴望能吃一块红烧肉点和一碗香喷喷的蛋炒饭,可是有钱也买不到这些食材,怎么办?一位朋友的父亲是国民党高级军官,后来投诚了共产党,所以家里有点钱。朋友的妈妈看小孩几个星期没有好好吃一顿鱼、肉,就对朋友的父亲说,再去一次国际饭店吧。只要有钱,国际饭店有供应给外宾吃的美味佳肴,于是父亲就领着几个小孩去开洋荤,一顿有肉、有鱼的午餐要花掉几十元人民币,在当时来说,是一笔很大的开销。我们家没有这样的条件,不会想到去“国际饭店”开洋荤,能去“红房子”喝一碗“罗宋汤”吃一块牛排就很奢侈了。
于是上海滩上的妈妈们发挥她们的聪明才智,“螺蛳壳里做道场”,母亲利用楼梯底下狭小的角落里来养鸡,改善生活条件,一张桌面大的角落每年都要养四五只会下蛋的母鸡。每年夏天,乡下人挑着两大箩筐在马路上吆喝,里面都是刚孵出来的小鸡,毛茸茸的很可爱。每个小鸡才二毛钱,妈妈很会挑,知道是什么品种,是母鸡还是公鸡。大家都要挑母鸡,养几个月后就能生蛋;“白来克”品种的鸡最好,生的蛋大,而且能每天生。
刚孵出来的小鸡还要保暖,否则会冻死的。母亲将买来的小鸡放在草窝里,里面垫上旧衣服,放到小阁楼的床上,房梁上还吊了一个小灯泡用来保暖;上面再用绒布盖上,这就成了小鸡的保暖箱,所以我家小鸡的成活率很高。
有一次忘了关灯,时间长了,盖在上面的绒布烤焦了,我闻到了焦味,急忙上楼,还好,没有引起火灾。
我每天将大米放在水里泡一天,捻碎后喂它们。这样细心的照料,鸡一个月后就长大了。母鸡留着生蛋,公鸡杀了吃,炖了鸡汤,香味飘到隔壁人家,隔壁阿奶走过来说:闻到鸡汤,口水也流出来了!
母亲舀上一小碗,送给他们老俩口喝,因为他们经常将剩下的饭菜拿来喂鸡。
鸡再长大后,就挪到楼梯底下,这样很安全,因为让居委会的人知道了,马上来人,要叫你将鸡赶尽杀绝,决不手软!原则上规定居民不能养鸡,影响生活环境。所以每当居委会的干部来检查,马上用一块布遮上;虽然做干部的邻居知道我们家养鸡,也不想得罪我们,上海人讲: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事情就过去了。他们象征性地领着街道干部来各家检查一下。
他们没有看到鸡,就关照一声,家里不能养鸡!“知道了,没有养,你看啥地方可以有鸡?”母亲已经习惯检查了,脸不改色,心不跳地对他们说。他们走了,我胆怯地问母亲说:“万一他们查出来了怎么办?” “怕啥!不是偷来的,养在自己家里又不影响人家;小孩子没有鸡蛋吃,怎么能发育好!”母亲理直气壮地说。这些鸡也学会了在艰难环境中生存的本领,躲在楼梯里面,紧紧地挤在一起,没有一点声响。它们好像知道,一叫就会命归西天!
可是不能总关着,一天要放两次风。我每天除了上学,家务也很多,烧饭、领弟妹、喂鸡、洗衣服等;放学回来,就将鸡放到外面的梧桐树下,让它们去吃点杂草和小碎石。它们也不会跑到马路上去,知道有汽车开过,很危险。我开始用煤灰将鸡窝扫干净,再将青菜剁碎了撒在外面让它们吃。
当我从前面的老虎灶打了开水,提着热水瓶回来时,它们很远就看见我,拍打着翅膀奔跑过来,围着我的脚团团转,它们认识我?我很惊喜,看见这些自己从小喂养大的鸡,心里欢乐极了!鸡光吃素的不行,下不了蛋,要吃荤的,才能下大蛋。上海炎夏骄阳似火,蝉声噪聒,这是抓知了和皮虫的季节。我和弄堂里的男孩子将面粉做成面筋沾在竹竿上粘知了,再爬到树上去抓皮虫,最多一次能抓十几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