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认为,只有高血压患者才要预防脑中风,其实不然,血压波动、情绪紧张、心房颤动等,都是引发脑卒中的高危因素。上海远大心胸医院终身院长孙宝贵教授介绍,房颤在人群中的发病率将近1%,70岁达到6%,80岁达到9%,由房颤引起的脑栓塞有反复发作及多发性的特点,比高血压等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中风危害更大。但由于人们普遍对房颤认识不足,防控方面仍存在很多误区,房颤的发病率高、识别率低、诊断率低、治疗率低的现象,使得患者往往容易错过早期黄金治疗期。孙教授强调,抗凝治疗是预防和降低房颤相关中风发病的关键。
房颤引发的中风更为凶险
据了解,健康的心脏每天跳动10万多次,伴随着每一个生命的始终。如果心脏的律动失去和谐,生命也将受到威胁。而心房颤动,简称“房颤”,便是极为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
孙宝贵教授指出,房颤发作时,由于心房不能有效收缩,心房内的血液不能完全泵至心室里,那些滞留的血液就容易形成血栓。“尤其是心脏左心耳为左心房的盲端,更容易产生‘漩涡’,形成‘泥潭’,从而形成血栓。”而一旦血栓脱落,会随着动脉流向全身,如果血栓流到大脑,就会引起脑卒中。据了解,与没有房颤的人群相比,房颤患者的中风发生率不仅更高,其导致的中风也更为凶险。这是因为相较于血管内的空间,心房内更“宽敞”。若心房中有凝结成块的血栓,其个头更大,极易堵塞人体中较大的血管。这就导致了房颤引发的中风有“三高”:致死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许多患者因此不治或落下了终身残疾。年纪大、高血压、糖尿病、心力衰竭和有中风危险的患者更易形成血栓。
“心房和心室之间存在有一个类似于高速公路闸口的装置,被称为房室结,房室结的作用是使快速的心房跳动不能完全传递到心室。”孙宝贵教授说,房颤时心房的异常跳动可高达每分钟350-600次,此时虽然心房跳动极快,但因为有了“闸口”的控制,避免了心室过快收缩,就导致一部分房颤患者根本感觉不出不适,也就是医生口中的“无症状房颤”,很多房颤患者都是在体检时或已出现相关并发症时才被发现。
与常被忽视的“无症状房颤”同样令人担忧的,是房颤人群的日益年轻化。孙教授表示,如今房颤已非老年人专利,因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日益增多且年轻化,年轻的房颤患者越来越多见。
心慌或是房颤信号
房颤来袭时有哪些信号呢?孙宝贵教授表示,心慌是房颤发作时的典型症状。“自己能感觉到心脏跳动,好比爬楼梯后感觉到的心跳、心慌及不规律跳动。”此外,出现力不从心的情况,上楼大喘气,有喘不过气的感觉,或者头晕、眼花、目眩等,都是房颤的表现症状。
据介绍,一旦进展到慢性阶段,房颤就有可能造成体力活动能力下降,患者只要轻微活动便会感到乏力、气急,甚至出现夜间不能平卧、下肢浮肿等心衰症状。孙宝贵教授特别提醒,随着病情的进展,有部分房颤患者会对胸闷、心慌等症状逐渐耐受,自我感觉“症状好像减轻了”,于是疏于治疗。事实上,暂时的耐受并不意味着房颤自愈了,恰恰相反,这可能是房颤从阵发期转变为慢性期的过渡表现。而一旦真正进入慢性期,就更容易出现中风偏瘫、心脏功能减退等严重并发症。
尽管房颤发生时患者会有心脏不适的症状,但由于耐受性等原因,很多房颤并没有及时被发现和诊断,导致临床上很多房颤患者均在发生脑中风之后才被检查出患有房颤。孙教授建议:“对于一些高危人群,例如70岁以上的老人,平时可以通过扪脉自我监测心律,脉搏不整齐是房颤的一大特点。如果感觉心脏有点不适也不要忍着,多做几次心电图,必要时做个动态心电图。使用电子血压计时也可以多留意一下脉搏的数值,如果两次之间数值变化特别大,也有可能是房颤,应引起注意。”
抗凝药不能吃吃停停
不少房颤患者心中存有这样的疑惑:“我平时没有任何症状,为什么还要每天吃药?” 孙宝贵教授对此强调,一旦发现房颤,就必须终身抗凝血治疗。
“实际上房颤患者的中风与其危险因素有关,而与房颤症状轻重无关。”因此房颤患者应该在医生指导下评判个人的中风危险因素;如果结果显示有中风风险,无论有无症状,也无论阵发还是持续性房颤,一定要每天坚持服用抗凝血药。据介绍,抗凝药是通过阻止心房中血液凝集成血块,从而预防中风发生,千万不可随意停药,掉以轻心,以免让中风有机可乘。
孙教授说道,目前市面上有不同种类的抗凝血药物,但不同的抗凝药在临床应用上的针对性不同,房颤患者切不可自作主张乱用抗凝药。以阿司匹林为例,它用于预防心肌梗死是有效的,但如果单纯用于房颤病人的抗凝治疗则基本无效,甚至可能增加出血风险。
专家简介
孙宝贵
主任医师、教授、国务院政府津贴享受者、上海远大心胸医院终身院长。
曾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中华医学会电生理与起搏学会等12家国内学会的委员、常委、副主任委员或主任委员。承担和参加各种科研项目18项,共获省市级科研成果奖9项,国家专利5项(3项获上海市优秀发明专利奖)。
擅长冠心病、心肌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尤其在心脏病介入治疗的运用方面有特殊专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