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1:新民环球/社会
     
本版列表新闻
主观干扰难以排除 “铁证”之下屡酿冤案~~~
主观干扰难以排除 “铁证”之下屡酿冤案~~~
主观干扰难以排除 “铁证”之下屡酿冤案~~~
     
2016年07月18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观干扰难以排除 “铁证”之下屡酿冤案
DNA检测,别迷信破案“神器”
王鑫方
■ DNA检测技术已经成为警方破案『神器』 本版图片 GJ
■ 调查人员在案发现场提取DNA证据
■ 技术人员进行DNA检测
  在不少人眼中,脱氧核糖核酸(DNA)检测技术简直就是破案终极“神器”。案件每到山穷水尽之际,一根毛发、一滴血、一点体液……但凡带上案犯一丁点生物信息,都能拨开茫茫人群、直指凶手。

  DNA检测技术到底有多靠谱?它不会犯错吗?

  美国休斯敦市民卡萝尔·巴蒂原指望DNA检测技术能证明儿子乔赛亚·萨顿的无辜,结果却适得其反。

  检测“错认”强奸犯

  1998年,16岁的萨顿和邻居格雷戈里·亚当斯走在大街上,被一名强奸案受害者指认为凶手。两人都有案发时不在场证明,且身材与受害者起初向警方描述的大相径庭。他们寄望于DNA技术能证明自己清白,同意抽血查验。

  警察局刑侦实验室分析员克丽丝蒂·金从两人和受害者身上分别提取DNA样本后,排除亚当斯作案嫌疑,却认定萨顿DNA和受害者阴道采集物“一致”。很快,萨顿因强奸罪获判25年监禁。

  巴蒂为儿子四处求救,但不少律师一听说案件证据涉及DNA,就拒绝接手。直到4年后,她无意中看到当地电视台一个调查节目,才重新燃起希望。

  这档节目介绍,休斯敦警局刑侦实验室作为得克萨斯州数一数二的公立法医中心,每年要处理至少500起案件的DNA证据。节目组根据线人举报,将实验室数十份DNA图谱交给第三方专家分析后发现,警方技术人员常常连最基本的样本都能搞错。

  加利福尼亚大学欧文分校犯罪学教授兼律师威廉·汤普森说:“如果这能叫不称职的话,他们就是严重不称职,一而再、再而三严重渎职。”

  节目播出后,不少人致电节目组,讲述自己因DNA检测蒙冤的遭遇。萨顿就是蒙冤入狱者之一,汤普森和同为律师的妻子从两大箱审讯资料中发现了疑点:要为一个人建立可靠的DNA图谱,分析员需要从这个人身体多处部位采集样本,每个样本提取的DNA特征应完全一致。但资料显示,金从受害者两处血液和一处唾液中提取的DNA特征大相径庭。

  汤普森说,如果技术员没能从同一个人身上获取一致的DNA片段,又怎能指望她从可能混有3个人基因片段的阴道采集物中正确区分出个体DNA呢?更重要的是,根据金的测试,萨顿的DNA与从案发现场精液样本提取的基因标记并不相符。这些证据足以证明男孩无辜,但“当年没有人告诉法官这些事”。

  很快,巴蒂找到了新律师,萨顿重获自由,真正的强奸犯2006年落网,金则被炒了鱿鱼。但她的律师说,这不是金一个人的错,是整个体系出了故障,比如监管不力。

  2014年,休斯敦市关闭刑侦实验室,将业务移交给新成立的独立鉴定机构——休斯敦法医学中心,旨在保证鉴定机构独立性。但对巴蒂而言,一切都晚了。儿子由原来前途无量的橄榄球员变成街头混混。当记者问她是否怪罪DNA技术时,她答道:“不。DNA是科学,你不能怪它。你只能怪那些错误使用它的人。”

  汤普森说,众多案例证明他多年来对DNA检测风险的担心并非杞人忧天。事实上,“这不再是有没有可能犯错的问题,而是到底犯了多少错、我们该如何纠错的问题”。

  “科学”光环威力大

  DNA检测技术起源于学术界,建立在人体遗传学基础上,自带强大的“科学”光环,很多人相信它能最大限度排除掉主观干扰。在不少人眼中,当辩护律师和检察官失职时,DNA检测能伸张正义,成为还原事实真相的一种途径。

  美国全国研究委员会曾说:“相对于DNA技术,其他法医鉴定手段都不能如此精确、可靠且高度肯定地显示证据和某个具体个人或来源存在联系。”

  如今,随着《犯罪现场调查》等刑侦剧的热播,DNA证据的权威性越来越深入人心。密歇根州法官唐纳德·谢尔顿随机调查1000余名陪审员时发现,四分之三的人希望检方在强奸案中提供DNA证据,近半数人希望在谋杀案证据中出现DNA,22%的人则希望每起刑事案件中都能提供DNA证据。

  与DNA证据打了20年交道的旧金山律师比卡·巴洛说: “现在,人们几乎不再讨论DNA采样、分析和保存问题。DNA证据很难被推翻,对律师来说,跟DNA作对代价太高、太费时间。”

  错误频频为哪般

  看似无懈可击的DNA检测技术,为何频频制造冤假错案?

  专家指出,人类99.9%的基因完全一致,只有确认尽可能多的特殊等位基因,才能将范围精确缩小到某个个体,这就是为何专家在刑事案件中引入这项技术时强调必须大量取样、对比测试、反复确认。

  依据目前美国多数鉴定实验室标准,分析员通常要比对13个位点的等位基因就能基本确定两个个体样本是否来自同一人,因为这些基因在两个人身上完全相同的概率不足十亿分之一。但如果一个样本涉及两人,需要比对的等位基因数要翻一倍;如涉及三人,比对数增长两倍;以此类推。要从中分析出具体牵涉几人、分别是谁,难度可想而知。

  一旦样本过小或受损,如握手导致基因重叠等,就可能造成等位基因缺失或出现在本不存在的地方,这时如何甄别就变成一件很主观的事。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认知神经学家伊迪尔·德罗尔和美国州立博伊西大学生物学教授格雷格·汉姆皮基亚2010年得到一份强奸案资料,破案关键取决于DNA分型结果。一名被告为获减刑,告发同伙,当时两名法医得出结论:受害者体内提取的精液混合物中不能排除这名同伙作案可能,最终该同伙被判有罪。德罗尔和汉姆皮基亚将DNA证据交给17家资深实验室检测,没有介绍案件详情,仅让它们判断精液中是否包含那名同伙的DNA。结果,仅一家实验室认为精液中可能包含他的DNA,另12家排除他的嫌疑,还有4家表示无法断定。

  德罗尔和汉姆皮基亚认为,要想从一个混合多人基因的物证中确认某人身份,“10名专家检测,可能会有10个不同的结论”。

  出错原因有两种

  纽约大学法学教授埃琳·墨菲说,DNA检测技术本意是为了消除人的主观干扰,然而她“研究得越深入,就越发现主观性仍存在”。

  墨菲认为,出错原因大致分两种。一是取样或分析时样本受污染或被调换。内华达州一名黑人男孩就是因为警方误将他的DNA当成案犯样本送进实验室而坐了8年冤狱,而美国橄榄球明星辛普森因涉嫌谋杀妻子受审时,辩护律师就以关键的DNA物证在采集时被污染为由帮他脱罪。二是DNA转移,即细胞遗传物质在不同个体以及个体与物体间传递。我们接触人或物、说话甚至洗衣服时,难免会发生DNA转移,且很难溯源。由于每个人身上脱落的细胞数量不一样,某一物体上最清晰的DNA图谱不见得来自最后一个接触该物体的人。

  墨菲说,如果取样时小心谨慎,可以最大限度避免样本受污染,但DNA转移几乎无法避免。令人担忧的是,目前不少实验室追求从尽可能少的证据和样本中提取遗传信息,这种技术看似尖端,却更可能污染样本或遗失等位基因,制造冤案。

  墨菲最后在书中写道,目前尚没有权威数字统计显示到底有多少人因DNA证据出错而蒙冤受指控甚至入狱。但是,“这个漏洞百出的刑事审判系统即使出现错案也不懂得反思,而现在它的武器库中又添了一件强大的武器”。   王鑫方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2016年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6版:2016年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7版:评论/随笔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社会新闻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16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阅读/连载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养生/康健园
   第B03版:康健园/康复
   第B04版:保健/康健园
   第B05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B06版:军界瞭望
   第B07版:军界瞭望/人物
   第B08版:兵器/军界瞭望
   第B09版:新民环球
   第B10版:论坛/新民环球
   第B11版:新民环球/社会
   第B12版:社会/新民环球
DNA检测,别迷信破案“神器”
DNA检测技术权威性获认可
棉签厂家“创造”“海尔布伦幽灵”
新民晚报新民环球/社会B11DNA检测,别迷信破案“神器” 2016-07-18 2 2016年07月18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