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99年,我的成名作话剧《生死场》就参加了首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也是从第一届艺术节开始,我的戏剧作品,不断地展现在上海观众的眼前。艺术节见证了我作品的成熟、我个人的成长。我导演的话剧《狂飙》《青蛇》《山楂树之恋》,以及京剧《宰相刘罗锅》、韩语版《罗密欧与朱丽叶》等,曾在艺术节的舞台上热演,今年也即将带来新创排的话剧《北京法源寺》。借着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举办,众多国外的知名演出团队、制作人来到中国来到上海,第一时间接触、了解中国艺术家们的创作,并把这些作品带到国际舞台。我的作品《青蛇》便从这里,走到了肯尼迪艺术节、爱丁堡艺术节的舞台。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不仅把目光聚焦在名家名作上,从2012年就推出了扶持新人新作的“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支持年轻艺术家的创作和发展,我作为该计划艺委会的委员,点拨艺术新人、指导委约作品,甚为荣幸。
每年在遴选“扶青”作品的工作中,我都会感叹这些年轻人的创作热诚与生命力。我经常被他们感染,从他们的身上获得创作的灵感和养分。我常常告诉他们,我们所从事的艺术创作工作,就是要用独特的方式把人对美的向往和精神追求表达出来。艺术节的“扶青计划”已经举办五年了,五年来无论是什么样的主题设置,无不表达着人性对美的诉求,围绕着这一核心进行创作和培育,就是为上海甚至中国文艺创作的新气象作出的贡献。衷心祝福艺术节“扶青计划”能越办越好。
我想与年轻人分享的是,做戏总要有点精神追求,总要有点中国韵味。我以坚持文化品质,传递内容力量作为贯穿我戏剧创作的一条主线,舞台上我将当代艺术观念和东方美学融合,表演上强调肢体表达和诗化语言结合。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提供了一个中国传统的文化精华走向国际的平台,我们要在我们中国文化“皮儿厚”的状态下,用清明的语言方式,用对戏剧非常热爱的卓越努力,让国际社会透过这层敦厚的底蕴理解我们的文化,文化立足,内容领先,纯粹做戏。我也会一如既往地为中外观众奉上我努力做出的,有东方禅意的戏剧。也希望有更多后来人的“涌现”,让这个舞台更加繁荣绚丽。
十日谈
未来艺术之光
作品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凸显,请看明日本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