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佳节胖三斤”,不少人在经历过长假的“放纵”后,小肚腩偷偷冒了头。天气渐冷,运动强度太大受不住,太小又没效果。于是,“暴走”开始风靡,成为男女老少的运动新宠。加之不少市民喜欢在朋友圈晒步数、排名,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暴走”行列。可随着运动量的增加,疼痛也随之而来。在今年“中国镇痛周”来临之时,魏氏伤科第四代传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伤科副主任奚小冰主任医师指出,如果走得太多、步速太快、姿势不对等,则可能造成慢性关节损伤。而“暴走”最容易损害膝关节,引发膝关节炎,甚至半月板损伤。
46岁的王先生平时不太爱运动,身材偏胖的他在朋友的鼓动下开始尝试起“暴走”减肥法。王先生每天都在小区花园走路锻炼,并在微信朋友圈上晒步数,进行排名。他觉得这种方式非常有趣,为争取好名次,连续3天都以较快的速度走至少2万步。某天早上,他突然感觉双脚酸痛,连走路都走不了,在朋友的搀扶下到医院就医,结果被诊断为肌肉损伤,需要进行康复治疗。
奚小冰主任表示,王先生属于运动不当而造成了身体损伤,庆幸的是,他过量运动时间较短,损伤并不太严重。专家解释,平时生活中,如果走得太多、频率过高、姿势不对等,则可能造成慢性关节损伤。特别是肥胖或关节有疾患的人,过量的负重运动很容易伤到膝关节,造成半月板慢性撕裂和关节软骨面磨损剥脱而导致膝关节炎,出现关节肿痛、屈伸活动受限、上下楼梯困难、关节“绞锁”和关节弹响等症状。这多见于平时缺乏锻炼的年轻人、更年期骨质疏松的妇女和不适合高强度锻炼的中老年人。
奚小冰介绍,美国运动医学会给出了一个促进健康、提高适能体质的最低推荐量范围:每天行走5400步至7900步。身体虚弱的人每天步行5400步就可达到增进健康的目的;而对于身体状况较好的人,则需要更多的步数,基本上步行7900步就可达到增进健康的目的。“当然这个推荐量是有一定速度要求的,如果能以100步/分钟的速度步行就可达到增进健康的目的,即步行运动要达到中等强度。”此外,运动量的调节因人而异,应根据走完后的感觉来判断运动是否过度。通常,运动程度有三种感觉:第一种是运动后睡一觉醒来,仍然感觉疲劳难以缓解,这代表运动过度了;第二种是睡醒后不但不疲劳,反而更精神了,这表示运动量是恰当的;第三种是醒来后跟往常没什么区别,此时要考虑运动量不足。
无论是散步、园艺、太极拳、踩自行车、慢跑或球类运动,奚小冰建议,老年人应视个人体能和健康状况,弹性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可选择“少量多次”的分段式运动法,每次运动10分钟或觉得疲累就稍做休息,只要达到每天运动30分钟、每周运动3至5次的足够运动量即可。对于青少年来说,奚主任提醒,不要盲目追求运动量。年龄处于青春初期的少年儿童,身体尚未充分发育;在生理方面,肌肉纤瘦、骨骼细嫩、内脏器官不成熟;在心理方面,则是人小心大、自我估计不足。若是凭一时冲动或兴趣,骤然进行强度大、负荷重、对抗激烈的大运动量活动,会造成运动损伤,如骨折、肌肉拉伤、关节扭伤等。
运动可促进全身血液循环,维持良好的生理机能,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但运动要有针对性,而老年人普遍有关节炎和骨质疏松的问题,且部分长者本身就有血压高等心血管疾病病史,运动时应慎选活动项目,且做好暖身,以免造成运动伤害,追求健康却适得其反。若是本身患有心律不整、心脏衰竭、心脏肥大等心脏疾病病史,或有高血压症状者,应避免选择需要憋气的运动,以免造成血中缺氧,反而让血压更往上升。有心脑血管疾病、骨关节疾病的患者要适度运动,不宜过快走路,以免引发突发性疾病。运动中一旦出现头晕、脑涨、胸闷气短等情况,就要减少运动的强度和时间。另外,阴雨或大雾天气,因路面滑、气压低、空气中的氧气量少,市民就不宜长时间在户外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