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在托儿所门口来回走了三圈。现在是上午九点,距离我送果果进去,已经半个多小时。虽然一直说服自己,我是理性的妈妈。刚才把她送进小小一班后,也是二话不说,转身就走。但我的焦虑,从忘了带被套就可见一二。再次把被套送进去,一眼就看到边哭边喊的果果。狠狠心走了,可心里的担忧越来越强烈。是不是刚才应该嘱咐几句再走的?这样哭会不会哑了喉咙?会不会吓得尿裤子?哭出眼泪鼻涕,会不会有人给擦?
托儿所门外,第一次离开孩子的家长们自发开始交流。“你孩子哭了吗?”“没哭。”“我刚刚进去看时,某某的孩子在哭呢!”“现在哭成一片了。”“真的吗?”“怎么办?”“你准备什么时候来接她?”“我中午就来接她。”听到别的家长半天就打算接回孩子,大家都开始不淡定,忘了送孩子上托班的初衷就是为了让他们多过集体生活。一对爷爷奶奶牵着哭闹了半个多小时的孩子出来,看来今天是送不成了。
我工作的大学有自己附属的托儿所。这点是方便了家有萌娃的老师们,但也纵容了老师们的“思儿之情”。我把童车停在校园里。今日无课,本想在图书馆看会儿书,可怎么都静不下心;想着去操场跑几圈平静一下吧,无奈天气格外晴朗,晒出一身汗。于是,我只能又去看了看童车摆放得好不好,顺便又绕了托儿所一圈。
不能再这样了。买了一张报纸,在校园内一处面包房里坐下。报纸上的新闻都挺新鲜,可一个字都进不到我的头脑里。架子上放着果果爱吃的饼干,上回她说这个好吃、那个太甜……你看,我又睹物思人了。窗外,人头攒动。今天是研究生新生报到日。新生们忙着采购宿舍用品、复印证件、办手机卡,到处都是排队的人。人群中有不少父母的身影,有的帮着提行李,有的到处打听学校的各种信息,忙得不亦乐乎。很多年前,每每看到这种场景,我总会感慨90后、00后孩子们的娇贵和父母们过分的宠溺。可现在,为人母的我,面对孩子需要换一个环境生活时,同样不能释怀。
一个和果果年纪相仿的小孩踩着滑板车溜进了面包房,他的奶奶紧跟其后,询问他吃什么。我又开始想念果果。很多时候,不是孩子舍不得我们,是我们舍不得孩子,并且营造出一种难分难舍的氛围,然后不可避免地感染了孩子。其实,孩子们的开学日,也是家长们的开学日,我们要一起学习“长大”。
快十一点了。我的内心又开始激烈的斗争。接还是不接?这是一个问题。微信朋友圈里,一个相熟的妈妈已经在托儿所门口等待,还发上了孩子们哭闹的照片。算了,孩子成长需要时间,我也需要时间慢慢摆脱这种分离焦虑……我快步冲出了面包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