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2: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6年10月20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回眸青海湖
吴伟余
  吴伟余

  由蒸汽机问世开启的现代化车轮,径自拐入当今的大数据时代,正裹挟着人们向未知的将来疾驶。人们一方面在惊呼社会日新月异,一方面又以心灵渴望回归自然的强烈期待为愿景,平衡当下的身心。这不,即使置身戈壁瀚海,只要头顶蓝天白云,都市人的心底全然是一片纯粹的温馨,哪怕是苍凉的荒漠,一旦入夜,满天的星斗闪耀,也远胜灯海茫茫的都市。我的青海之游,就让我生发如此的感慨。

  改革开放前,老上海人教训小孩时,常不忘挂在嘴边的一句:“你不听话,就把你送到青海去。”在厉声厉色的语境中,其话语力度,等同将那遥远的青海比作“魔鬼之地”了。由此,我关于青海的联想,向来是阴森魑魅的。

  但当今的青海,除了城市交通建设略逊南方都市,那天、那地、那水, 在都市人眼里处处已是极为稀罕的景致。在青海湖畔,举目四顾的蓝天白云,气势磅礴,犹如梦幻般的画卷,展开在没有尽头的天穹。这番宏阔的气象,立马予人美的视觉震撼。一位50开外,头发鬈曲,有着蓝褐色眼珠的清真餐饮店撒拉族老板,乐呵呵地笑称:“以前这里,被贬称不毛之地,没人来光顾,现在经济发展,游客越来越多,夏季经常应接不暇。”他用半是疑惑,半是自豪的话语调侃道,湛蓝的天空,新鲜的空气,原生态的水,游客将这里的一切都看成了风景。

  在这家不事装饰,顾客盈门的餐饮店里,我注意到墙上挂着的一幅青海湖全景图。图上标注着一个个沿湖的景点。我细细地读过图上的地名:加龙朵卡、才尔琼、文巴地、德令哈……这些地名的读音,显然承载着浓厚的历史文化意涵。当地一位长者介绍,就连青海湖本名也是藏语,叫做“错温波”,意思是“青色的湖”,蒙古语称它为“库库诺尔”,即“蓝色的海洋”。今天的青海湖之名就是由藏族语和蒙古族语渐渐流变而来。我相信如果再潜心考究那些地名的源头,定能追寻到生活在这块青藏高原上诸多少数民族印记,兴许还能透过这些地名读到其背后的一段段历史传奇,帮助你溯源寻觅汇聚中华民族辉煌历史长河的细脉支流。这样一想,存放在老上海人心头的关于青海的旧印象,是应当即刻把它丢进“太平洋”去的。

  白玉兰似的浪花,一遍遍亲吻过倒映着蓝天白云的湖面。耳际呼呼地吹过高原上特有的,掺和着夏日温暖阳光的风。望着鸟儿扇动着凌风的翅膀高歌入云,一种久违的风和日丽的惬意情愫,仿佛重新把你从烈日炎炎的盛夏带回春天。那“风吹草低见牛羊”,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都市人心中羡慕的风光,这里随处可见。目睹着一拨拨游人在湖畔畅游,赞美这海一般开阔清丽的水面,你不能不为之感动。那宝玉般透蓝的湖水,既像一块硕大无比的镜子,又甚或是向蓝天借来可以濯洗天下人心灵的一口深邃无比的水井。一位旅游同道说,繁华的都市常让人感到心灵空间的缺失,从而有生命的挤迫感。来到这天似穹庐,人迹罕至的地方,大自然的博大雄浑,深邃和伟大,恍若将你放逐于一个没有边界的“身心牧场”。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这是晋朝人陶渊明先生的吟唱。陶令抒发了人类自丛林中走出,又期盼皈依丛林的心迹。比照1500年前的先哲早就拥有的这份超凡脱俗,崇奉自然的境界,搁笔独步窗前,如潮的车流在蛛网式的高架路桥奔腾喧嚣,心底不期然地呈现水天一色的青海湖景象,以及那可以拨动心灵的一片片柔波细浪,眼前的都市渐渐迷糊了,心寄的远方则显得愈益清晰和亲切了……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新民邻声·热线/上海新闻
   第A07版:综合新闻/新民邻声·话题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文体新闻
   第A18版:天下艺家
   第A19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0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阅读/连载
   第A24版:财经新闻
   第A25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A26版:新民健康/时令
   第B01版:新民楼市
   第B02版:地产资讯/新民楼市
   第B03版:好吃周刊
   第B04版:吃遍中国/好吃周刊
   第B05版:好吃周刊/美食大观·广告
   第B06版:资讯·广告/市场之窗
鲤鱼夜潭
广州月嫂
傅老师
金阁寺(水墨速写)
图虚荣实是“不知荣”
童声(外一首)
回眸青海湖
扫一扫,关注“夜光杯”
新民晚报夜光杯A22回眸青海湖 2016-10-20 2 2016年10月20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