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18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看了来自太原晋剧艺术研究院、被誉为“天下第一女老生”、 两度梅花奖获得者谢涛领衔主演的晋剧《于成龙》。于成龙的三次喝酒,令人难忘。
该剧写的不是一位“官”,而是写一个“人”;不是写当官的于成龙,而是被罢官的于成龙。该剧选取了于成龙被革职后,遇黄州民变,于成龙认为是地方官吏贪腐导致官逼民反,便主动请命,以招抚的方式使百姓归顺,从而阻止了清军围剿将带来的社会动荡。
京剧《廉吏于成龙》和晋剧《于成龙》,都抓住了他喜好喝酒的特点。在广西罗城为县官时,为了驱风湿解孤单,他就渐渐喝酒上瘾了。但是,同样是喝酒,在两剧中的艺术表现大不相同。尚长荣主演的京剧《廉吏于成龙》,“斗酒”一场,是全剧的高潮戏。晋剧《于成龙》则另有一功,谢涛处理于成龙三次喝酒,在节奏、唱腔、行腔等方面,每次都喝出了新意,值得我们品味。
第一次喝酒,是小酌。他在小酒店里和麻城恶棍邹克忠对酒——“智赚蠹吏”。邹克忠的“蠹”,主要表现在抢男霸女,贪赃枉法,栽赃陷害,是人人恨不能得而诛之的地方一霸。于成龙老谋深算,装作酒店女店主的公爹,自己不喝什么酒,但通过对酒、劝酒、激将等方法,让蠹吏邹克忠酒后说出实话:“为官吏要高举忠字旗号,肚里藏诀窍一招又一招!说的一套做一套,纵是清水衙门也能把油水捞!”。他在大醉之后,自己把自己装进了于成龙设置的“布袋”里,被就地斩首。
第二次喝酒,是愁饮。于成龙在为民除害后,接到了一封信,武将尚善诬告他是吴三桂的“内应”。支持于成龙除害的张巡抚写信给他,要他立即回归。这使于成龙陷入了苦闷之中。他心中愁惨,对月哀歌,冷月凄清,竹影斑驳,思想斗争十分激烈。他想借酒浇愁。其实,借酒浇愁人更愁。于成龙醉倒了。在朦胧之中,他突然听到有人在吟其旧作诗句。原来是老朋友眇道长看他来了。于成龙又有一段唱,唱腔是愁闷苦恼的抒发,最终超我战胜了自我——使他置生死于度外,做出勇敢的决断:不惜一死也要上山劝降。
第三次喝酒,是痛饮。他曾下军令状,如招抚刘君孚归顺不成功,自己人头落地。于成龙在临刑前,要求再让他解一次“酒馋”,他边饮边唱,慷慨赴死,并陈述了自己的“为官主张”:“待民要宽,治吏要严”、“以民为本,勤政清廉”。谢涛用近20分钟的大段唱腔,以晋剧特有的低回委婉、高亢激越,在浑厚深沉中警戒劝勉,在悠扬萦绕中怀念亲人高堂,在苍劲凄凉中痛切陈词。他特别告勉在场的张巡抚:“收拾民心非凭剑,须赖官吏公与廉。对民暴虐终有报,天虽默默都在看。”每一句唱,都是以情带声,唱得声情并茂,赢得热烈的掌声和喝彩声。
三次喝酒,表现了于成龙机智聪敏、正直忠诚、和战胜自我后的坦荡无私。编剧郑怀兴这个设计,是黑格尔所说的“徘徊于虚构与真实之间”的巧妙艺术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