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国庆节假期,我出席一位回国老同学在国际饭店银河厅的宴请。乘坐电梯来到15楼,见银河厅不大,前部只放一张大圆桌,透过落地大玻璃窗可以看到人民公园和南京路,后部放几张沙发和矮桌,算是会客区。此番情景引起了我的记忆。
六十多年前,我还是一名少年。一位在国际饭店任职的亲戚带我登顶了国际饭店。乘电梯到15楼,再步行登楼。那时14楼以上没有开发利用,只是堆放了一些杂物。18楼以上是由楼梯围着的中空壳子,直径明显缩小,楼梯上积满了灰尘。
站在国际饭店最高处举目远望,我只认得南面是关闭的“跑马厅”;环顾四周都是二三层的矮楼房,只有百老汇大楼,即上海大厦能与它比肩。国际饭店真是鹤立鸡群!风很大,过了登顶远东第一高楼的眼瘾,我就下楼了,连照片也没有拍一张。
关于国际饭店的旧事很多。1934年大楼建成时称为“四行储蓄会大楼”。原因是大楼由金城、盐业、中南、大陆四家银行即“北四行”组成的四行储蓄会投资兴建的。由于它紧贴的黄河路当时叫“派克路”,所以上海人也曾称其为“派克大楼”。国际饭店建设初衷是当银行大楼,当作酒店是后来的事。
再说国际饭店的“最高”。国际饭店始建于1931年,建成于1934年,高83.8米。当时是全上海、全中国乃至远东的最高楼。直到1991年被同在南京西路的上海波特曼利嘉酒店超过,才失去保持长达57年的上海第一高楼桂冠。
国际饭店是钢框架结构、钢筋混凝土楼板建筑,在当时是最先进的高楼建筑技术。整幢大楼呈暗红色,给人稳重厚实感。底层至3层镶贴印度运来的黑色花岗石,4层以上镶贴棕色泰山面砖,在第2、3层和14层以巨型圆角玻璃镶贴。这在当时都是很时髦的。
上海人把国际饭店俗称为“廿四层楼”,可是你怎么数,也只有22层,原来地下还有2层,一共24层。
上海的中心在哪里?就在国际饭店!1950年上海市测绘部门将国际饭店定为上海“原点坐标”,至今上海市地理坐标原点(0,0)仍在国际饭店。理由很简单,当时国际饭店鹤立鸡群,从各个方向都能看到它,便于测绘。如今走进国际饭店底层大厅,电梯前有一个玻璃罩着的方形平台,里面有一个直径约1米的半球,它的上面正对着大楼顶上的中心旗杆。这就是上海的地理测绘原点。所有的上海地图都以国际饭店的原点为中心绘制。
十日谈
我和优秀历史建筑
每一次走进巴金故居,都如同接受灵魂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