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有关雾霾的话题重新活跃起来。雾霾严重了,发发牢骚,这是很自然的反应。这一方面是担忧雾霾的影响,类似《这轮中国雾霾因富含硫酸铵 杀伤力堪比1952年伦敦大雾?》、《“别拿雾霾开玩笑了,它是一级致癌物质”》的文章在社交网络上广为流传,随后就有媒体和专家出来辟谣。即便雾霾已经不是新鲜事,这个话题的升温也总是伴随着各种谣言和辟谣。
各地应对不足也在提升雾霾的舆论热度,关于某中学在雾霾天组织学生在操场考试的新闻惹了众怒。很多人批评这个学校拿学生的生命开玩笑,涉事学校校长的解释也不能让人满意,有评论认为,雾霾严重停课的规定不能打折扣。道理是如此,可在雾霾天,各地似乎都可以看到乐观的活法,那张大妈们戴着口罩跳广场舞的经典照片被拿了出来,这又回到了那个老问题,即对雾霾危害的认识和担忧似乎只是发生在朋友圈,一旦离开社交网络,日子照样过。
为何雾霾突然又变得严重起来?全国多地再次出现重度雾霾,关于雾霾猖獗与治霾成效的关系,在治霾方面做了什么,这些做法是否合适,甚至是否有诚意治霾,这些问题都容易拿出来讨论。前段时间,有媒体爆料不少地方花费巨资采购雾炮车,而且还提到这种治霾被作为应付督察,此后舆论对雾炮车掀起声讨。尽管有媒体认为不能因为雾霾猖獗就否定此前的治理,从逻辑上看这种说法有道理,因为治霾可能很难一时见效,但治霾负面新闻在各地相继出现,难免还是让人们生出疑惑,在治霾这个问题上,不少地方显然存在猫腻。
在此轮雾霾来袭之前,一系列关于环保的法律、行政制度相继落地,新《环保法》强化了对企业的监管,而政府部门也有了治霾的行政压力,上在政绩考核上环保的权重在增加,按照新《环保法》的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每年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但本月上旬,媒体报道就显示,本年度即将结束,全国竟还有超三分之一的省级政府未依法作此报告。
上述法律、行政机制能否转化为环保动力尚不可知,另外,即便真的有动力治霾,可能追求的也只是短期效应,所以各地出现了应付环保督察的各种荒谬事。这很容易让人产生联想:这样一种应对并非局限于一地,而是环保高压下一种忽悠督察的普遍做法。关于治霾的评论中,人民日报的一篇文章也指出,“雾霾已经不是单纯的环境问题,更成了复杂的社会问题乃至政治问题。”所以当有人将雾霾定义为自然灾害,不仅普通民众奋起批驳,媒体、学者也予以否定,对于雾霾以及治霾,掩饰或找借口回避问题,已经不起事实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