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对许多人而言,大约不像对白内障那样熟知。医生常将人的眼球比作照相机:白内障犹如照相机的镜头坏了,换一个便可。眼球后部的视网膜是感光的部位,就犹如照相机里的胶卷,不过这胶卷却是不能拆卸、更换的,坏了就有点麻烦了。
视网膜上分布着许多的感光细胞,它们把感知的光的信息传给视神经,视神经再把它传入大脑的视觉中枢,人便感知了这五彩缤纷的世界。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分布并不均匀,有一颇为集中之处,在眼底照片上略显黄色,故称之为“黄斑”。因此,黄斑乃是视觉的中心部位。
人到老年之后,这视网膜上却会长出些新生的血管来,这新生血管本是人体自身对抗衰老的反应,其目的在于增加这一重要部位的血液循环,延缓其功能的衰退。但在一部分人中这新生血管却不健全,其中的血液会渗透出来,这些血液会遮住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使其无法感光。若血液积在视网膜下层,还会阻隔视网膜正常的血液供应,使感光细胞衰亡,形成不可逆的损害,若发生在黄斑部位,甚至便可致盲,这新生血管事实上是帮了倒忙。
何以会发生这一状况?目前的研究看来是与遗传因素、吸烟、高血脂及过多地暴露于紫外线等有关,尚未十分明确。但肯定的是:这病的发生与年龄相关,过去称之为“老年性黄斑变性”。不过现在发现在一些中年人中亦可有此病发生,故称为“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了。
此病以往无法治疗,成为许多老年人致盲的原因。如今科技进步,此病既是新生血管肇事,便可以用药抑制其新生、亦可用激光封闭渗血的新生血管,皆有不错的效果。但这些治疗仅适用于渗血的阶段、即“湿性黄斑变性”,若是感光细胞已经衰亡的“干性黄斑变性”则目前的医疗尚无能为力。
因此,对于此病极应早期发现、及时治疗以保存视力。如何早期发现?却是只需看看方格纸便可。此方格纸名为“阿姆斯勒表”,可以自制,用细笔在一张8×6cm白纸上画满2.5mm间距的纵横线条,当然不能歪斜。由于当一眼发病时,另一眼若正常,病人一般皆无感觉。因此,欲发现此病,需有意识地“睁一眼闭一眼”分别检查。若是看到这表格的中心有一团黑影或是看到方格扭曲,则十有八九可能即是此病,应即就医查治。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发生与年龄相关,无法阻挡,与遗传相关亦无可奈何,但吸烟者应戒烟、高血脂者应治疗,阳光灼热之时外出应配戴墨镜。平日应多吃些富含叶黄素之食物,如深色之蔬菜、柑桔、猕猴桃等类当有益于视网膜之健康。
早期发现、及时治疗是保存视力之关键。幸而发现之法极简单,甚至无需举手之劳,只需常常睁一眼闭一眼看看方格纸而已。
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事关老人健康之事,人人皆应关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