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是好事,实事,但是,至今的成果始终不太令人满意。就拿笔者居住的小区为例。世博会后在小区里推行垃圾分类,物业出钱配置了一批新的垃圾桶,四种颜色四种图案,引导居民按四分类要求进行垃圾分类;居委出人组织了一批志愿者站在垃圾桶旁,指导居民把分好的垃圾准确地投入相应的垃圾桶内。此举得到了有关部门的肯定,小区的志愿者代表到上海电视台做了专门的介绍。然而,没出三年,垃圾分类却流于形式:居民家中的垃圾不分类了,垃圾投入垃圾桶内也不按要求了。
落差如此之大,究竟是什么原因?
依笔者之见,短板之一,就在垃圾分类的末端上。居民们辛辛苦苦在家里把垃圾分了类,按四分法要求投入了垃圾桶内,但环卫部门的垃圾车来清运垃圾时,不管它是什么垃圾,统统倒入车内。原先分得好好的,又混了起来。居民们见了意见纷纷:我们不是白分了吗?末端出现的短板挫伤了居民们的积极性,影响了垃圾分类的进展。
想起世博会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介绍了他们的做法,其中最关键的一条就是抓好末端的这一环节。他们配置了四种不同颜色的垃圾运送车,按四分法装运垃圾,做到了对号入车,决不混装。而我们恰恰在这一点上,没有好好借鉴。回收装运这个问题不解决,即使有激励机制,有绿色账户,垃圾分类还是有落地难之虞。
最近习总书记、李总理分别对垃圾分类作了重要指示,这说明,党和政府在垃圾分类的建设上态度是十分坚决的。笔者感到由衷高兴之余,更加期待:攻克短板,让垃圾分类成为打造美丽生活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