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疏浚展示馆在浦东黄浦江畔悄然落成。疏浚展示馆收纳并陈列的文史照片资料和航道老物件,有许多是由老航道们捐赠的。其中有两块裹着百年包浆且烙有浚浦局英文缩写“WCB”的舱铺板,是中国首个疏浚船队和上海第一代航道工人唯一的实物遗存,让莅馆参观者们抚今追昔而感叹不已。
舱铺板的首位主人叫沈阿龙,浦东洋泾人氏,自小在黄浦江畔撑船营生,人称“阿龙老大”,是沈继光的祖父,也是浚浦局首批华籍船长。清末光绪三十一年(1905),浚浦工程总局设立;民国元年,开浚黄浦河道局成立。1916年起,浚浦局依靠历年的浚浦税累积,投资建立起属于中国人自己的疏浚船队。当时,浦东三叉港、洋泾港等地的青壮年船民以同乡保荐的方式加盟疏浚船队,沈阿龙他们成为浚浦局第一代航道工人。
在沈志明老先生的记忆中,其父沈阿龙是有腔调的。早年的弄潮生涯使他对黄浦江的潮位和航道熟稔于心,在利贸船上做驾驶。没几年,便当上船长。利贸轮是浚浦局第一艘250匹马力蒸汽机拖轮,1916年由江南造船厂建造,舱铺板就来自船员逼仄的舱铺。沈老大那代航道人为黄浦江陈家嘴航道疏浚、周家嘴岛陆域形成等工程精诚效力,平日里食宿在船、以船为家,将船打理得铜发亮、铁发光。
然而祸从天降。1937年淞沪抗战爆发,浚浦船舶及工场建筑被日军侵占和所谓的“征用”,航道职员被纷纷遣散,浚浦工程近乎于瘫痪。8年战乱时期,浚浦局员工饱受欺侮,甚至随“建设号”挖泥船被掳去日本劳役,或病或死毫无尊严。
1945年抗战胜利。沈阿龙船长此时已年届半百,长期劳累积郁成疾,为了继承这份事业,他将17岁的儿子沈志明带上船当机匠学徒,并将那副舱铺板传给了唯一的子嗣。1950年沈阿龙因病去世时,已是利华轮老轨的沈志明随船参加了著名的浦口抢险工程并立功受奖。1955年10月,由苏联援建的齐齐哈尔富拉尔基热电厂苏方专家撤走,电厂建设项目急需各方支援。时为上海区疏浚队的航道工人奔赴东北嫩江,沈老轨等航道技术骨干随海鲛轮参与热电厂取水口开挖工程,帮助电厂后续建设带教技术人员。后又续任马达7号轮轮机长,担任局本部安全监督、总调等职务,直至1988年退休。
舱铺板作为沈家的传家宝传给了第三代航道人沈继光。沈家历经七次搬家,由浦东洋泾、沈家弄迁徙至浦西的玉田新村、茂名路及大杨浦地区,家具换了好几茬,舱铺板却舍不得丢。沈继光17岁去了北大荒插队,1973年考进黑龙江省艺术学校油画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眼看子承父业将失之交臂时,1980年,趁着知青返城的浪潮,沈继光商调进了上海航道局,在连云港第一工程处当宣传干事和工会主席,后又调局本部担任声像室主任、航道报主编等职务,成就了老父亲延续航道世家的愿望。
一晃又三十年过去了。沈继光以对航道事业的热爱和执着,奔走于国内国外各大工程工地,用饱含深情的镜头和画笔,记录改革开放中的航道事业跨越式发展。他摄制的《洋山交响曲》在国资委会举办的央企形象专题片评选中获得金奖;他为中国交建展示厅绘制的大型油画《五商中交》,恢宏展示大国工匠在转型升级中“交融天下,建者无疆”的蓝图。疏浚展示馆布展,他担任总设计。老父亲长期住院,病榻前他征求父亲意愿后,回家翻找老物件时,竟无意中发现舱铺板上刻有浚浦局英文缩写字母,对照航道史料,考证出两块舱铺板已有整整一百年历史。根据父亲留存的儿时与祖父沈阿龙合影照片,沈继光利用几个双休日去江西中路画室创作了大幅油画《浚浦·1927》,连同两块舱铺板陈列馆中。
一个行业与一座城市的命运相连,一种职业与一家三代的传承坚守。沧桑百年,上海港由最初的黄浦江自然河道已演变成当今的世界第一大港。从港兴城的意义上来说,上海历代航道工人是这座国际大都市的无名英雄,是中国港航建设的先行官,由浅蓝走向深蓝的历史航迹,无愧于大国工匠的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