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厅里展出的90幅电影海报,出自各大电影制片厂的老美工们之手,他们以炽热之情,怀着敬仰之心,用手绘的特殊方式,重新创作了曾经风靡一时的电影海报,使军人的形象从银幕走来,让闪闪的红星绽放异彩。
有《英雄儿女》、《碧海丹心》等等13幅海报作品参展的曹杨电影院退休美工李树德告诉本报记者,这些海报全部都是退休或临近退休的美工近3年来的重新创作,因为对这段城市记忆怀有深切的感情,所以他们会再度聚集重绘经典。“重温这些电影,看到有感觉的画面便定格,拍照,然后画出来。”电影海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艺术综合体,上面有片名、简单的影片介绍、主创人员介绍,同时也是一部电影的广告。据李树德介绍,与现在的电影海报都是照片打印电子输出不同,新世纪之前的电影海报以手绘的居多,绝大部分观众都是看着电影海报才进电影院的,当时的电影海报通常以几张80厘米乘以110厘米面积的纸张拼贴起来,最大的电影海报需要24张这样的纸,由影院美工画好之后,直接粘贴到电影院的外墙上,贴海报之际,常常惹来众人围观驻足。待时间过去一两周,随着新电影的上映,又会有新的海报贴上,覆盖住原先的作品,有了五六层厚,便一并撕去,一扔了之。“所以,电影海报都是一次性作品,很难保存。”虽然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影海报终将会走进历史,但这样的展览,让一段城市记忆又重新被拉回到观众视线之内。
在接下来的“海上电影”论坛上,执导过颇具影响力和个性色彩的主旋律影片的上影厂导演李歇浦谈了艺术创作和感悟,《开天辟地》《走出西柏坡》《邓小平·1928》都是他的作品,《夺子风波》《父亲》的导演梁山与李歇浦进行了共同讨论。
李歇浦认为主旋律历史题材影片,必须是全景式的,史诗风格,“应当既要把历史的深度、历史的内涵反映出来,又要塑造好历史人物。要尊重历史,同时也不能拘泥于此,要用唯物的观点反映这段历史。在艺术真实的基础上敢于进行大胆的艺术创作、艺术结构甚至是艺术虚构。”
历史影片,选演员是个难点,但李歇浦并不这么认为,“选演员怎么高明,也谈不上。比如说拍《开天辟地》时,我对那些历史上特别熟悉的领袖人物,大家一提都知道的人物,就一定要求形似神似皆备,不然你神似再好,形似不像,观众就不入戏。现在的有些影片,只要资金宽裕,多用一些明星,吸引观众,也还是好的,只要用得得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