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百里’建设,不是数字和地理的概念,而是绿色和发展的理念。”金山区相关负责人坦言,在农业资源有限的“狭小空间”内“以小博大”,金山区注重提升农业的经济功能、生态功能和服务功能,探索一二三产业交叉互融,拓宽都市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精品农业
丰富“果盘菜篮”
初夏,金山吕巷镇施泉葡萄园内绿意盎然,青翠的藤蔓下挂满玛瑙一般的葡萄,错落有致。细看,早熟品种“早夏黑”已经褪去保护袋,露出晶莹剔透的紫黑色果实。原来,今年施泉葡萄采用多重覆膜技术,使葡萄生长温度更高,坐果更快,采摘期较往年提前一周左右。
取自“施洒甘泉”之意,施泉葡萄是金山区葡萄的主打品牌,也是金山区精品农业的一个缩影。仅是水果,金山已经形成以施泉葡萄、金山蟠桃、枫泾黄桃、鑫品美草莓、敏蓝蓝莓、莓博士树莓、小皇冠西瓜、珠丰甜瓜、多利升西瓜、亭林雪瓜为代表的“一葡二桃三莓四瓜”十大核心品牌,一年四季果香不断。
来年春天,果园又成“花海”。桃花1.5万余亩、梨花2800多亩、油菜花5000多亩、桂花2500亩,每年3月田野百花节,数十万人次市民到金山踏青赏花。这里还是上海的“菜园”,去年,金山区蔬菜平均种植面积4.9万亩,全年总产量41.8万吨,总上市量36.3万吨,占全市地产蔬菜上市量的12.9%。
从优质稻米、绿色蔬菜,到名优瓜果、特种养殖,近年在金山中部的吕巷镇、廊下镇等特色区域,一个个特色种植合作社、家庭农场,犹如一颗颗珍珠,沿着金石公路、金廊公路、朱吕公路等串连,勾画出“百里花园、百里果园、百里菜园”的美丽图景,也丰富了上海市民的“米袋子”“菜篮子”和“果盘子”。
加工农业
打造“中央厨房”
清晨,蔬菜、鸡鸭、鱼肉等新鲜食材从专控基地运来,经过切洗、冷冻、干燥等多道工序“变身”生鲜半成品,有些通过物流网络进入企业食堂、餐饮单位,有些则经烹饪加工成为供应连锁超市、高铁动车的各式盒饭……从田头到餐桌,位于金山廊下的“鑫博海”的中央厨房,每天解决12万人次的用餐问题,同时带动附近大量农户的“订单生产”。
金山区不仅将传统种养延伸至生产和加工环节,还将工业理念融入农业发展,转变生产模式,实现工厂化、标准化、自动化。位于朱平公路的上海联中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就被称为“蘑菇工厂”,走进一间恒温菇房,湿润凉爽的空气夹杂着特有的清香就迎面扑来,工人们站在移动升降梯上,将一朵朵成熟的蘑菇仔细采摘。
原来,蘑菇对生长环境要求苛刻,只在10℃至18℃之间生长,如果采取传统大棚,每年只有春秋两季种植。而今,规模化的现代厂房、智能化的电子设备,精确控制温度、湿度、光照,实现蘑菇全年生产。“蘑菇工厂”每60天采收三茬,年产鲜菇2000吨,是传统种植的20倍,亩产值达200万元,甚至高于一些工业企业,颠覆了传统农业的概念。
提高农业附加值,也富了农民的“钱袋子”。如今,金山区形成廊下、亭林、金山工业区三个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全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从10年前的7家,总产值5.65亿元,增加到现在的24家,总产值37.1亿元。
休闲农业
发展“第六产业”
双休日,自驾驱车到金山,找上一家农家乐,品尝地道的农家菜,饭后去周边采摘新鲜的番茄、辣椒、甜瓜,再前往廊下郊野公园、吕巷水果公园或朱泾花开海上生态园,一天行程不紧不慢,暂别都市的车水马龙,体验悠哉的田园之乐。
赏花游、瓜果采摘、农耕运动会、草地音乐会、田园马拉松、骑行……金山区在“接二连三”基础上,推动发展“第六产业”,将农业与旅游、文化、体育相结合,创建成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区。目前,金山已建设“一带四区”农业旅游集聚区,重点打造金石公路农业休闲赏花带,以及枫泾古镇、山阳金山嘴渔村、廊下郊野公园、吕巷农耕文化万亩水果公园等四个年接待能力50万人次的休闲区。
其中,廊下郊野公园在上海首批7个郊野公园中率先开园,也被称为“没有围墙的郊野公园”。围绕“农”字做文章,深度挖掘利用传统、现代农业资源,廊下郊野公园建成以生态、生产、生活为主题的“多功能农场”,仅今年上半年,已经吸引游客56.18万人次。
花园、果园、菜园的乡村之境,也成为市民“看山望水记乡愁”的休憩之地。“十二五”期间,全区农业旅游接待人数达1028.5万人次,年均增幅达28.5%。 本报记者 范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