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岁离家到内地求学
微黑的皮肤,高挺的鼻梁,1981年出生的德吉穿上黑色镶红边的博士服,头戴博士帽,书卷气十足。过几天,她将回到西藏大学生物系,继续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
德吉是西藏自治区江孜县人,从小聪慧好学,小学毕业时,她是全校3名考上内地班的学生之一。13岁的她离开父母,孤身来到济南西藏中学学习,高中她考上了北京西藏中学。中学毕业后,德吉考上了浙江大学化学系,毕业后被保送硕士研究生。2008年,她作为急需人才被西藏大学引进,在化学系任教。2012年,她遇到了复旦大学的钟扬教授。钟教授是西藏大学长江特聘教授,他发现德吉是棵好苗子,便鼓励她进一步深造。于是,德吉报考了复旦生命科学院植物学博士研究生,并被顺利录取。
数次上珠峰采集标本
麻黄是一种用途很多的植物,麻黄碱是治感冒药的重要成分,德吉的家乡正好生长着山岭麻黄这种世界上最高的裸子植物。因此,她的博士课题就是“山岭麻黄与藏麻黄种群遗传多样性研究”,研究极端气候下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机制。为了采集山岭麻黄的标本,德吉多次攀上世界屋脊,仅2013年夏天,她就连续三次去了珠峰大本营。
一天里不同时段植物的状态是不同的,为采集不同时段的标本,德吉需要清晨就到达那里,待上一整天。她通常先从拉萨到日喀则,次日凌晨3点出发,经过三个小时到达珠峰大本营。尽管是夏天,但山上气温只有零下1℃,天还没亮,她就拿着手电筒寻找山岭麻黄。德吉每隔2小时采样一次,直到晚上9点才下山。采样间隙,她撑起帐篷,当场进行基因组实验,为此她还随身带着野外冰箱和实验器材。
珠峰大本营海拔5200米,伙伴惊讶地问她:你怎么没有高原反应?她这才想起来,高原反应其实也是有的,不过由于全神贯注地采样、做实验,来不及“反应”。
如今,德吉在珠峰采集到的山岭麻黄种子在实验室里培育出了幼苗。“已经长到16厘米高了!”德吉用手比画着说,“而在野外因为氧气稀薄和极寒环境,只能长到五六厘米,甚至1厘米高。”
回到西藏奉献家乡
德吉在复旦读博整整三年,十分不易。跨专业学习,不懂的地方很多;做实验、查阅外文资料、写论文,一个个障碍横在她面前;作为一个年轻的母亲,每天晚上她都想念儿子……正如缺氧、高寒都打不倒山岭麻黄一样,德吉也没有被困难压垮。她顽强地学习和钻研,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的专业水平和学术能力不断提高。
2015年底,德吉顺利通过论文答辩,博士毕业了。不过,由于研究成果还未发表,她还未拿到学位。她决定先回西藏大学工作,把自己在上海所学到的东西传授给更多的学生。一年后,德吉的论文发表了。上周,她又来到上海,在6月23日复旦大学研究生院举行的毕业典礼上,从院长钟扬手中接过了学位证书。 首席记者 邵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