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叫曹禹,与大戏剧家曹禺的姓名读起来是一个音;巧的是,他也是搞戏剧的——光启剧社的掌门人。
如今,能坚持自己贴钱、贴时间、贴精力、痴心不改干话剧的(尤其是干的比较好的)已经不多了,曹禹可以算一个。
日前,由他编剧、导演、主演的话剧《心愿》上演,得到了观众和专家们的好评,纷纷称赞话剧《心愿》开创了一个独特的题材(渐冻人),主人公童健表现了一个崭新的舞台形象。
“渐冻人”,一个比较陌生的名词,有不少人是从英国科学家霍金身上知道这个词的。据说在上海就有5万“渐冻人”病人。千万不要以为这些病人和家属会向这种病魔低下头、停下手,他们用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活力、生命力,活着、抗争着、创造着。
生活在静安区彭浦社区的林炯,已过不惑之年,父亲已经去世;年逾七旬的老母与他相依为命。街道社区给了这个家庭巨大的温暖,林炯也没有因为自己是“渐冻人”而自愿蹉跎,反而以常人不可思议的行为,努力学习电脑技术,用看来已经“废”了的手,艰难地在电脑上创作,有宣传绘画,有动漫造型。每每社区有大型活动,大家总能看到现场有大型的宣传喷绘,好多阿姨大妈、奶奶孙子会站在画前拍照留念,可没有人会想到,这些画居然出自一个“渐冻人”之手。
曹禹在长期跟“渐冻人”林炯及其妈妈的相处下,萌发了要在舞台上反映这个题材、这个人物的“心愿”。真可谓厚积薄发,只在短短的几个月内,完成了剧本创作;又仅仅用了2个星期的时间,自己导演,完成了全剧的排练,并在剧中自己扮演“渐冻人”童健,于6月21日“国际渐冻人日”,呈现在舞台上。
剧本“接地气”,几乎是生活中原型的翻版;加上接二连三、一波三折的剧情推进,让观众唏嘘不已,不忍离座。
表演更是“接地气”。曹禹跟林炯母子的亲密接触,让他可以零距离地观察了林炯生活、学习的点滴细节,因此他在舞台上表现“渐冻人”童健的形体动作、讲话音调,乃至哭笑形态,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童健无人陪伴,因为要看书不幸从轮椅上摔倒在地,依然用嘴翻书观看的表演,震撼全场,赢得了观众长时间的掌声。
成功了!成功也不是凭空而来,要说表演,曹禹也算是老演员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从虹口区文化馆话剧队起步,后被招进东海舰队话剧团“下海”,再回到上海自组剧社,前后有四十多年的历练了。在《越出上海滩》《滚滚红尘》以及《锦绣缘》等多部影视剧中,都可以看到曹禹不少的表现。在2013年上海市民文化节话剧小戏比赛中,他们光启剧社参赛的独幕剧《徐光启》,一举夺得“最佳编导”“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团队”三大奖项。
“民营”剧社,排练没有场地、活动没有经费、演出没有剧场……这些都没有难倒曹禹和他的同伴们:做自己想做的事,并做好它,这就是他们的“心愿”。
谢幕时,林炯也在母亲和社区居委会书记的陪同下,坐着轮椅来到舞台中央,更是把全剧的悬念推向了高潮。市慈善基金会的领导给林炯送上了慰问金,给剧组送上了鲜花;社区党组织和林炯所居住的居民楼的党员志愿者表示,他们会是林炯一家生活的坚强后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