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2:老三届/金色池塘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07月02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西双版纳农村插队
卞林夫
■ 知青在田间劳作(资料图片)
  1969年3月,我们从上海来到西双版纳勐遮曼拉高生产队插队。安顿下来,却发现寨子里竟然没有厕所!这是我们初到曼拉高一个惊人的发现。

  男知青可以“打游击”,最最苦的要数女生。虽然,女生们有备而来,每人都带了痰盂缸,但没有地方处理呀。好不容易找一个偏僻角落处理掉,女生们红着脸,提着痰盂去井边洗刷。这下子可不得了,男女老少怒目而视,叽里呱啦地不知说些啥。复员军人岩宾来翻译了。原来,寨子里的井水是只供饮用的,绝不允许屎盆尿桶靠近。

  大家都百思不得其解:这吃喝拉撒,人之本能也,难道傣家人只进不出?难道种田也不用肥料?

  岩宾告诉我们,傣族种田确实不用人粪,最多用牛粪、马粪。西双版纳有的是地。因为地多,一般一年只种一次,今年种这块地,明年种那块地,刀耕火种,也不求高产量。

  那么傣家人究竟去哪里方便?第二天我们跟就“踪”追“迹”,终于真相大白:原来在河边!说河,其实是不太深的溪水,男人在一头,女人在一头,互不干扰。屁股泡在水里,既不臭又免冲洗。农村少纸,一根篾片随手一刮就丢掉。

  这样的风俗,我们这些初来乍到的上海学生实在不敢仿效。几经协商,队长终于同意在生产队的菜园里盖一个茅房,这才解了女生们的燃眉之急。后来我们有了新的发现:寨子里放养的猪都吃屎!于是我们常在夜色掩护下到竹楼的阳台上“掼炸弹”,猪们闻讯赶来打扫战场,不留一点“炸弹”的痕迹。

  随着知青的到来,生产队开展了学大寨运动,提倡科学种地,建起了一个阔气的公厕,雪白的墙,青青的瓦,队长下令:进公厕办公一次,加1个工分,还派人值守。因为新鲜,第一个月门庭若市,以后渐渐稀少,最后门可罗雀,不得已而关闭。

  一个民族的习俗毕竟不是一朝一夕能改变的啊。   卞林夫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新视界
   第A07版:新视界
   第A08版:目击/新民印象
   第A09版:目击/新民印象
   第A10版:公告
   第A11版:文体汇
   第A12版:人物/文体汇
   第A13版:文体汇/聚焦
   第A14版:人物/文体汇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新民健康大讲堂
   第A17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A18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A19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A20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A21版:星期天夜光杯/记忆
   第A22版:国学论谭/星期天夜光杯
   第A23版:星期天夜光杯/市井故事
   第A24版:上海珍档/星期天夜光杯
   第A25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珍档
   第A26版:快乐作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A27版:康健园
   第A28版:健康养生/康健园
   第A29版:金色池塘
   第A30版: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第A31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A32版:老三届/金色池塘
知青水电站
我们六九届
在西双版纳农村插队
革命化儿歌
新民银发社区
新民晚报老三届/金色池塘A32在西双版纳农村插队 2017-07-02 2 2017年07月02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