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小姐说,孤独就是越强调越存在好吗。原本没什么事,各种文学、音乐、交流平台一强调,孤独感油然而生。
可是不强调,商家吃什么?父亲节母亲节情人节光棍节等等,520跟我爱你有什么大关系啊,目前连节气也是商机,夏至冬至大雪小雪,都要吃、买、晒。层出不穷的节日,精致生活的鼓吹,我们被营销、被洗脑、被孤独,挣多少都不够花。
不强调,作家吃什么?芸芸众生都不迷茫不困惑不焦虑,都不亚力山大,那还需要文学吗?鸡汤君还有活路吗?
不强调,善于无病呻吟的我们还有存在感吗?孤独可耻,孤独美丽,首先就得孤独啊。否则我们的人生大剧怎么演下去?
所以,强调是社会学意义上的常态,肯定愈演愈烈。互联网时代的今天,人也的确是非常孤独的,方便造成疏离,现代化造成搔扰有罪。一个人的时候,被强调被洗脑不是一件太难的事。反复强调剩女,便有了剩女现象,于是带来剩女围攻、讨论、争辩,以至于出现剩女经济、文化和鸡汤。啃老、丁克、二孩等话题都是这个路数。
然而作为个体,深陷其中,自贴标签终究不算一件轻松的事,而且是更上一层楼的烦恼。生命中的许多问题不是着急使劲就可以解决的。
创古仁波切说,喜悦与兴奋导致越来越深的贪着,悲伤则导致愤怒和嫉妒。任何一种情况的结果,都是造作某种强大的业行,并积聚越来越多的业。那么我们该怎么做呢?一切所真正需要做的,即是放松。
这两天看法国电影周,其中的《米粒之石》,讲到女性执着于爱,竟然自伤自残、自毁自怨,甚至出现幻觉,无中生有对执念信以为真。应该也是自我强调的结果,那位早已死去的恋人一直左右着主人公的情感世界,其实什么都没有发生过,只是自己粉墨登场,隆重巨献。
生活中的事,无论是否强调,存在都是一种客观。只是作为凡夫俗子的我们,真心不要那么介意,广东人说有多风流就有多折堕。所谓好与不好无非就是硬币的两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