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话里,一字多意、一词多意的情况很常见。这里讲的“过门”,就是一个多义词。
一家一门,“门”里有“家”的意思。在婚嫁娶亲的语境中,“过门”就是指“从女家门过到男家门”,也即女子出嫁到男家。市民有时对话,问:“侬囡过门了没有?”就是问对方姑娘是否出嫁了的意思。“过门”是比“出嫁”“成家”“结婚”更通俗、更形象的说法。
在略带威胁、恐吓的语境中,“过门”则有“过关”的意思。例如:强势的一方对弱势的一方说:“迭桩事体,侬要是勿讲讲清爽,今朝侬就勿要想过门!”又如,孩子放学回家,跟父母回报:“老师今朝说了,这篇作文要是写勿出,就勿放我过门。”
“过门”用得最多、也最平和的地方,是在音乐和戏曲领域。在歌曲、唱段的前后或中间,用乐器单独演奏的部分,就叫“过门”。沪剧的各种调头里,“过门”都是少不了的。二胡演奏的过门,圆滑而滋润;琵琶演奏的过门,活泼而灵动。沪剧唱段里的过门,有的已经成为唱腔的有机组成部分,好听得令人难忘。许多沪剧爱好者在清唱时,连过门也不舍得放弃,会一路将它哼过去。
“打过门”,就是从戏曲里的“过门”引申而来的。戏曲“过门”,起的是承上启下的作用,演唱者趁此间隙可以透口气;在时间上,“过门”比较短;在节奏,“过门”也比较快,有点声音还比较轻,所以,一般人对它不是很在意。这就为糊弄观众提供了机会。台上的演员偶尔忘了词,有经验的琴师会拖长“过门”来“混腔势”,这种现象很是有趣。
“这里可以打个过门。”原是曲作者或唱戏人的一句行话,到了民间对话里,就转换成了拖延、忽悠、掩盖、敷衍、蒙混过关的意思。如:“伊这样讲是打个过门,肯定不会兑现。”又如:“现在笑嘻嘻跟我打过门,等一歇就滑脚溜走,侬想也勿要想!”还有,为别人作掩护,也可以用“打过门”,如:“伊本来要罚款的,结果有个人走过来,帮伊打了个过门,伊就勿声勿响走脱了。”
“打过门”,一个好好的艺术用词,谁能想得到,慢慢竟演变成了一个贬义词。
【本栏文章可尽量用沪语转换读——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