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0: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08月17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以笔为旗
奚同发
  奚同发

  舒晋瑜的作家对话文章,经常看。与她之前的作品不同,《以笔为旗——与军旅作家对话》除了采访手记、对话,多了一种随笔式漫记的文本,在娓娓进入、抽丝剥茧的思辨中,时而是知音般相惜的高山流水,时而也会犀利地让对方突然一个停顿……这样的漫记,在她熟稔的文学语言驾驭下,以滴水浸岩的可能,不温不火,读来却如期而至,亲切家常,话题四面八方,应有尽有。

  33位烙有军旅印记的作家中,既有峻青、冯德英、马识途、魏巍、徐光耀、彭荆风等一批经过革命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的亲历者,也有徐怀中、周大新、徐贵祥、朱秀海等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归来人,还有二月河、阎连科、何建明等和平年间穿过军装的作家,更有柳建伟、朱苏进、王树增等近年来声名鹊起的军旅文坛的接力手,以及批评家朱向前、军事学者金一南等。为了这些采访,勤奋而不知疲倦的舒晋瑜,像邓友梅笔下《追赶队伍的女兵们》中的主人公,一刻也不敢有丝毫懈怠,马不歇鞍,跟时间赛跑。

  书中的对话,既探讨军事写作的特别之处,也对如今军事创作过多被影视包围或军队作家不写军人生活进行反思,甚至在更广阔而深入的视野下,对军事文学现象和实践进行分析、梳理,对军事文学未来的何去何从进行前瞻性的探索和发问,比如军队作家最容易和“主旋律”联系在一起,如何让自己的创作更具鲜明的个人化倾向。同时,进入到作品本身和作家的精神成长,为读者打开一扇文学工作者最隐秘的内心之门。看似风平浪静的对话,可能会出现一个貌似不经意却是精心预谋的质疑,常常令我担心,她怎么敢这样发问?事实上,她就这样问了。比如,对马晓丽小说《云端》中两个特殊身份的女人涉及私密对话觉得不真实;比如,先有剧本后改小说,面对朱秀海来了一句“您还会写小说吗”?正如苏格拉底所言“电闪雷鸣后,一定有倾盆大雨”,一时间,竟然激动了对方的兴趣和情绪——马晓丽说,“我不知道您为什么不能理解女人之间的私密话题。也许您认为在那个年代不可能有那样的私密话题,但我不这样认为。我认为……”朱秀海则表示,“我不觉得写电视剧就不是写小说,我一直都在用写长篇小说的思路写电视剧。我更想说的是……”舒晋瑜肯定在心底笑了,她得到了自己想要的。

  行文中,值得我们重视的,还包括那些与受访者一起打捞的可能被历史遗落、忽略,甚至永远忘记的细节。比如在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评委会上,针对意见分歧,朱向前说:如果这次再不评给莫言,如果他明年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我们这些评委情何以堪?比如毕淑敏每次出远门,都会给家人留下遗嘱,如果她在途中意外亡故,不必将遗体运回……如此等等,舒晋瑜简直在做着抢救性的发掘工作。

  每一位作家都有自己的成长史,而这些独立的个体则共同汇聚成一个行业的文学史。舒晋瑜笔下的33个人物,囊括了几代军旅作家,连贯起来,恰恰让我们可以回望中国当代军事文学的来龙去脉。

  当然,为了这些采访,舒晋瑜的付出,可想而知。除了大量地阅读每一位作家的作品,其中包括被研究者或作家本人都可能忽略的作品,还把他们置身于整个当代文学史、当代军事文学史中进行考量,甚或放在更大的格局中,寻找我国当代军事文学如何走向世界化、经典化的可能。在这部作品,我们同样看到隐在文字背后的舒晋瑜——见到魏巍,一边献上手中的鲜花,一边说着“送给‘最可爱的人’!”的舒晋瑜;采访87岁的黎汝青时,遭到家人拒绝,说着“那就忽略我记者的身份,以博兴同乡的名义,去看望老人”的舒晋瑜……她不仅是文学的记录者,也是历史的记录和思考者。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阅读上海100胜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热线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综合新闻·话题
   第A11版:财经新闻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18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0版:夜光杯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阅读/连载
   第A23版:市场之窗/资讯·广告
   第A24版:医技/新民健康
   第A25版:好吃周刊
   第A26版:我家厨房/好吃周刊
   第A27版:好吃周刊/美食大观·广告
   第A28版:美食地图·广告/好吃周刊
精神的太阳
来自过去的朋友
以笔为旗
岁月静好(中国画)
阅读减压
夏日烧烤,“暑”中作乐
新民晚报夜光杯A20以笔为旗 2017-08-17 2 2017年08月17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