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这几年以来,书展里的“劳模”越来越多。展位的人气确实是提升了,喧宾夺主、反客为主的倒忙也屡见不鲜,引来的记者对着红人们一阵拍摄,将主角冷落在一边,保持尴尬的微笑。或者在读者见面会上,糊弄些了话题,比如两人的兄弟义气等云云,与书无关,博读者一笑。这在传播学的课本里,被看做是模糊焦点,对有上进心、目标是严肃写作的文化作者来说,酒桌上的散漫问答放在一年一度的黄金1小时里,倒是一件赔本的买卖了。
书展主办方在今年倡议与时俱进,书展“掌门人”徐炯局长也对上海书展提出了更高的希望,来作陪站台的嘉宾,最好搬出些合适的“干货”,至少把作者的新作读完了再来,有的放矢地发发言,他假设,上海书展有一半签售会请来站台的嘉宾,都认真读过书,那上海书展的文化将更上层楼。
在香港书展上,主办方组织试读本读者的聚会,让看过书的读者来进行评论,这比不挂边的“靠颜值吃饭”嘉宾,恐怕更能说出“干货”。
因此,给作者们两点建议,第一,嘉宾选择要慧眼识人。其次,写作的话题留给书展,兄弟叙旧留待之后的酒宴。 乐梦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