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有两个消息可以放在一起解读。第一个消息是上海的,上海市交通委8月18日发布通知,要求共享单车企业即日起在上海暂停新增投放车辆,并加强对违规停放车辆的清理。
这个通知实际上说明上海的共享单车已经“产能过剩”。今年2月18日,笔者在本报写了一篇《谨防“烧钱”造成新“产能过剩”》,指出共享单车一哄而上,要警惕这种盲目“烧钱”模式可能造成新的“产能过剩”。时间刚好过去半年,共享单车的确“产能过剩”,据称上海目前共享单车投放已经超过150万辆,由于过度投放,造成共享单车占据大量人行道等公共资源。感觉停着的车辆已经多过在路上骑的车辆,说明共享单车投放已经超过需求。
所以,暂停新的共享单车投放非常有必要,如果让这些企业继续拼规模,那么,闹市街口共享单车占道会更严重,行人真的要无法走路了。不要以为企业自己投的钱,想投多少就投多少,企业的共享单车,侵占的是社会资源,是广大行人的通行权利,上海的人行道本来就比较窄,不容随意侵占。
上周五的第二个消息是全国性的,国家发改委、商务部、中国人民银行、外交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引导和规范境外投资方向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境内企业到境外去投资,哪些鼓励投,哪些禁止投,哪些限制投,其中,限制开展的境外投资包括:房地产、酒店、影城、娱乐业、体育俱乐部等,这类投资须经境外投资主管部门核准。虽然境外投资依然坚持企业主体,但企业用自己的钱投资,不是什么都可以投,这既是国家宏观导向需要,也是防范风险需要。
我们倡导市场化,但市场化不是自由化,从上海暂停共享单车投放到四部门限制部分境外投资项目,都说明企业投资不能随心所欲。这一点,其实全球很多国家都是如此,比如,西方发达国家对一定范围内开设多少商店、餐饮等服务设施都有明确规划,有的地区开了一家水果店,就不能开第二家,不是想开就能开的。市场经济是有约束的,我们一些企业缺乏自我约束,那么,强制约束是必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