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08月21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自由谭
《三体III》“折戟”不是坏事
丰言
  丰 言

  新浪微博“世界科幻大会”的话题阅读量,在8月突破了4000万,很是惊人。8月13日,第75届世界科幻大会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落下帷幕。此次全球科幻盛会的重头戏,是8月11日晚由世界科幻小说协会举办的雨果奖颁奖典礼。被寄予厚望的2015年雨果奖得主——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凭借《三体》系列小说的收官之作《三体III:死神永生》再度入围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决选轮。

  不过很遗憾,经过长达3个小时的颁奖等待后,最终美国黑人女作家杰米辛,以作品《方尖碑之门》(《The Obelisk Gate》)蝉联此项奖项,也成为雨果奖历史上第二位蝉联最佳长篇小说奖的科幻作家。

  自2006年《三体》在科幻杂志《科幻世界》上开始连载,到今年雨果奖颁奖结束,持续了超过十年的“三体热”,或者说中国科幻的“三体时代”似乎终于要告一段落了。

  《三体》的横空出世,长久以来被誉为中国科幻的一剂强心针,“刘慈欣单枪匹马将中国科幻文学提升到世界级水平”的宣言犹在耳畔。只是回望过去十年,中国科幻也仅仅是出现了这样一部长篇科幻小说享有国际声誉。

  在这次世界科幻大会的研讨会上,刘慈欣感慨《三体》的成功并非中国科幻的成功,甚至不算他个人的成功,而只是一部作品的成功。十年中《三体》系列的中文单本销量已经突破七百万册,成为中国图书市场上的现象级作品。但如此强势的数据,越发显示出中国科幻文学在创作方面,尤其是长篇小说上的单薄。

  《三体》的这次落败从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解脱。针对一位作者乃至一本书的过度曝光和期待,本身对于中国科幻文学的发展并非好事。只有关掉聚光灯,我们才可以冷静下来,看看当代中国科幻文学在世界科幻文学中所处的位置和高度。和欧美地区特别是大洋彼岸的美国科幻界比起来(美国科幻作家协会注册作家有3000多人,活跃科幻作家有近2000人,出版原创科幻长篇小说超上千部),因为历史原因而被多次打断的中国科幻发展之路依旧崎岖且艰辛。

  但好在“三体热”的十年中,大批年轻人成为科幻读者及创作者;同样因为《三体》的出现,最近几年催生了多家以科幻为主体的文化产业平台;《三体》获得世界级奖项后,中国主流文学界、学术圈、媒体开始重新审视和关注科幻文学以及相关文化现象。种种迹象表明,以《三体》为契机,中国科幻正在开足马力,突破桎梏。

  要带动中国科幻文学乃至相关产业的整体水平,不靠一位作家或者一两部作品,而是需要一群作家和多部作品共同发力。所以《三体III》“折戟”赫尔辛基并不完全是坏事,它让我们在热度之后能更好地认清自身,也为中国科幻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阅读上海100胜51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热线
   第A09版:科创上海
   第A10版:财经新闻
   第A11版:社会新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
   第A16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18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夜光杯
   第A21版:阅读/连载
   第A22版:军界瞭望
   第A23版:军界瞭望
   第A24版:养生/新民健康
订一张“干净”的机票有多难?
市场化不是自由化
法治中国舒展斑斓画卷
大学生钱不够花 不妨自己学着挣
八月书展
《三体III》“折戟”不是坏事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5《三体III》“折戟”不是坏事 2017-08-21 2 2017年08月21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