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前我刚踏入职场时,正值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那时我国经济改革开放正开始,周围一些活跃的人已经兼职下海,并且经济状况有了改观。
记得当时我身在银行最基层岗位,耳闻目睹这种状况,与单位里其他小青年一样对本职工作显得很不安心。领导看出我们的情绪,为解决我们思想问题就开会训话,大概意思是教育我们不要眼高手低,看别人做生意赚钱也要跟着去,其中还特别讲到一句说,来这里上班也是一种赚钱。
这话当时从领导口中讲出来算比较新潮,而且也实在,这让我首次认为革命工作并不仅仅是为了奉献,也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一种手段,但认识水平在提高,收入水平却平移,赚钱与发财根本不是一回事。
说句实在话,在本职工作中挣钱吃饭,起码衣食有基本保障。但要赚到数量比较理想的钱,就实在不容易了。工作四年,我消费很少,才一共攒下三千元,而年龄已到26。后来向领导争取,并通过考试得到一个上大学的机会。毕业后转入上级机构服务。进入九十年代,上海银行业迎来一个发展新机遇,水涨船高,个人收入随之提升。记得当时同事算年收入,一般员工一年也有两三万元,这在当时让我兴奋不已。后来逐年增长,达到四五万。但是当时不少人并不通过工资奖金收入来改变生活质量,认购证、股票、做生意等等,在上海平民阶层中造就了新一代富民,使他们成为上海人发财致富的榜样。虽然,下海也好,投资资本市场也好,发财的过程起起落落,风险不断,但是毕竟有改变自身命运的机遇。
虽然我希望能发财,但至今还是没与生意沾上边。赚得比较多的钱财来自笔,在本世纪初的四五年,我拼命撰写散文、新闻等稿件,向全国各地媒体投稿。拿当时上海银行业内一位行长的评价来说,我是相当勤奋的。自己粗略统计过每年的稿费收入达到年工资总额的一半,连续四五年,积攒起来比较可观。这笔钱成为我成家的基本费用。
如今我换了单位,在股份制商业银行工作,收入水平相对过去,要好很多,算赚上点钱了,但距离发财还很远。我和大部分上海本地人士一样,因为有着过去福利分房的待遇和结婚买房的机遇,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变化,用房产价值来计算财富水平的话,账面富贵也算是有的吧。
认真回顾自己三十年来赚钱的经历,谈不上发财,挣了一些钱,但基本与工资无关。其实很多普通百姓的经济生活定律都是相同的——工作是用来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而不是来发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