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2:文化时评/国家艺术杂志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10月28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传奇审美中的道德传延
胡晓军
  ◆ 胡晓军

  颜乌,春秋战国时人,家贫,至孝。汉刘向《说苑》载:“颜乌,亲亡,负土为大冢,群鸦数千衔土相助焉。乌既死,群鸦又衔土葬之。”此地初名乌伤,后名乌孝,现名义乌,均由此来。当地又传,颜乌为免父亲被蚊虫叮咬之苦,不惜袒胸露背,舍身饲之,这比“二十四孝”中“吴猛恣蚊”的故事,早了五六百年。这两个传说,在婺剧《乌孝词》中成了人物的定位、宣叙的重点和剧情的高潮,也奠定了该剧“传奇”的美学质地及风格。

  “传奇”是中国古典戏曲的一大传统,是一条通贯千年的审美风景线。综观历代经典,不少现实题材为主的剧作往往具有传奇色彩,而浪漫主义为主的剧作更是人神共处、你我不分。现实主义者如《窦娥冤》之“三誓灵验”,浪漫主义者如《牡丹亭》之花神判官,历史久远者有《白蛇传》《天仙配》和《梁祝》,现代新编者有《情探》《李慧娘》《红楼梦》……庶几可称,中国戏曲的历史,就是传奇人物和故事的历史,这是戏曲“人神共愉”特性尚存并延续的具体显示,也是戏曲艺术与现实生活适度分离的内在要求,更是中华民族从诗歌到小说、从书画到戏剧的整体文化思维共性和艺术审美的外在诉求,绝非以“童话”或“幻想”之类词语所能掩蔽或抹消。从群乌衔土和恣蚊护父这两个传说看,“颜乌葬父”具有介于传说与现实间的性质,为戏曲原创提供了一次对传奇审美进行适度继承、使其重现价值和回复元气的良机。

  有鉴于仅凭上述两个传说,不足以成就一台大戏,该剧以颜、孟两家人的纠葛及不同命运撑起故事框架,织成戏剧矛盾,从孟家收留颜家起始,到孟家逼迫颜家不成而驱逐之,再到颜家在山洞安身并实现自给自足,最后收留落魄的孟家老人作结。尽管其中情节桥段十分多见,可谓毫不新鲜,但该剧依然做到了令人相看不厌。这既归功于“爱看故事”这一长期的民间积淀,也归功于戏曲艺术的魅力展现。 

  孝是中国人安身立命之基,所有道德规范之本。自古云“百善孝当先”,意义专而深远,因儒家的“修齐治平”就是将孝作为“修身”“齐家”的基础,再从家庭这个社会细胞推向整个政治社会的,于是孝就成了忠。换言之,忠孝实为一体,孝是忠的基础和出发点。古人认为,乌和鸦是两种不同的鸟——乌羽纯黑,能反哺;鸦羽灰杂,不能反哺,因此乌代表吉祥,鸦则代表不吉。乌鸦之别在剧中虽未明确,但编导将颜家父子的互相照料与孟家父子的互相利用形成对比,将颜乌马兰因爱成婚与少富翠翠窃财私奔形成对比,正应了两条情节线所内涵的两种道德观,既强化了道德反差和戏剧张力,更将孝道从个人的修行推向家风的树立,推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社会道德建设。义乌以属于本地的历史掌故、本土的戏曲剧种弘扬孝道,建设家风,倡导社会风尚,称之为“小剧演大道”“小地方看大中华”,不可不谓剀切。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要闻
   第A07版:要闻
   第A08版:要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第19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特别报道
   第A11版:第19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特别报道
   第A12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3版:夜光杯
   第A14版:夜光杯
   第A15版:阅读/连载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金融城
   第A18版:封面人物/金融城
   第A19版:广告
   第A20版:中国商学院/金融城
   第A21版:金融城/家庭理财/金市汇市
   第A22版:理念分享/金融城
   第A23版:金融城/股市大势
   第A24版:福彩专版
   第A25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A26版:现场/国家艺术杂志
   第A27版:现场/国家艺术杂志
   第A28版:聚焦/国家艺术杂志
   第A29版:国家艺术杂志/趋势
   第A30版:专版
   第A31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术评论
   第A32版:文化时评/国家艺术杂志
无情未必真豪杰
传奇审美中的道德传延
哈利·波特粉丝也能成为交响乐迷
新民晚报文化时评/国家艺术杂志A32传奇审美中的道德传延 2017-10-28 2 2017年10月28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