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来听音乐会的有格兰芬多的吗?”意大利电影交响乐团的指挥站在舞台上问。观众席里传来一片欢呼声。“赫奇帕奇的呢?”又传来一阵欢呼声。“拉文克劳的同学们!”欢呼声接着传来。“斯莱特林!”欢呼声不亚于格兰芬多——那是哈利·波特在霍格伍兹魔法学院读书时被分到的学院。这两天,在上汽·文化广场上演的“哈利·波特电影交响音乐会”,成了哈利·波特迷的大聚会。从来没有一场交响音乐会那么热情似火、那么群情激越。
这股热潮,在音乐会开场前就涌动了。按常理,进入文化广场看演出要经过安检。排队安检的人群里,有不少穿着黑色巫师袍子的年轻人,只是帽子的里子不同,红色的属于格兰芬多,绿色的属于斯莱特林。最简版的装扮,就是围上一条围巾。红黄两色的代表格兰芬多;绿灰两色的代表斯莱特林——“哈利·波特系列”的粉丝多半支持哈利·波特,所以支持格兰芬多;但是拥有巨大能量,几乎可以与格兰芬多势均力敌的斯莱特林,也有不少拥趸。以至于,粉丝们在安检等候时,都拔出了魔杖!沉溺于魔法世界的他们,没有料到安检是不会让看起来可能会伤人的棍子通过的。所以,安检前,他们还忙于在大堂里摆出各种运用魔杖施法的造型自拍留念——随后,把魔杖留在安检处。
虽然,他们的举动延缓了安检的速度,但是,一同排队的观众们不仅没有抱怨还纷纷凑上前去要求合影。其间,还出现了一位装扮成斯内普教授的老外,成为现场明星——因为扮演斯内普教授的英国著名舞台剧演员艾伦·里克曼于2016年1月因病逝世,所以粉丝把对这一角色的热情都投射到这位老外扮演的斯内普教授身上……
这台音乐会由意大利电影交响乐团现场演奏,天幕上则播映哈利·波特电影的第一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基本上,交响乐团是在为电影做现场配乐。电影从华纳兄弟的厂牌开始播映,此时就有配乐,直至电影结束后字幕滚动的10余分钟。除了对白之外,凡是作曲约翰·威廉姆斯原先有配乐的地方,现场音乐就会响起。按理说,这种为现场播映电影同步配乐的形式并不算特别有创意,也谈不上令人十分惊喜,但是它创造了一个哈迷聚会、共鸣,与同好分享情感的奇妙时空。尤其是在第一部影片中,不少已经离世的著名演员重新出现在天幕上,令观众分外唏嘘。除了艾伦·里克曼之外,扮演校长邓布利多的李察·哈里斯、饰演哈利姨夫的理查德·格里菲斯……如今空留身影在银幕。当影片播映到学年结束,邓布利多宣布格兰芬多学院总积分第一时,全场身穿格兰芬多校服的观众激动地鼓掌欢呼。剧终时分,二楼观众席悬挂出了代表每一个学院的口号,“金色雄狮格兰芬多”“高贵冷艳斯莱特林”……虽然意大利音乐家们看不懂中文,却也兴高采烈地让随队摄影师赶快抓拍。也有观众幽幽地评价:“挂横幅,这也太不international(国际化)了……”
演出前,有记者问了指挥这么一个问题——你是希望看到观众相对理性,遵守规则地欣赏呢,还是像哈利波特粉丝那样在电影高潮时情绪激动?这位在加利福尼亚出生的意大利贾斯汀·弗利尔表示,“我希望让交响乐拥有更多的新听众。”在欧美,交响乐的受众正如戏曲在中国——拥有悠久历史的艺术形式吸引的更多是老年人。通过电影配乐乃至电影配乐音乐会,传播传统文化的形式,是否能让我们也有所启示?
正如哈利波特粉丝也可能成为交响乐迷;小众艺术,通过大众传播,会让小众艺术的爱好者人数倍增。
上海文艺评论专项基金特约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