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附近有一家不大不小的花鸟市场,闲来散步时我经常光顾,最流连的便是各种各样的热带鱼,形态各异的鱼穿梭不停,赏心悦目。这每每使我想起半个世纪前著名书法家胡问遂老师的“鱼缸书道”。
那是我刚学书法不久,一段时间后觉得进步不大,对书法学习产生了疑惑,顿时觉得书法学习枯燥乏味。正好在一次观展后陪胡老师回家,谈了我的想法,途中路过人民广场,老师突然对我说:小杨,我们到江阴路花鸟市场去看看吧,我来回答你。在几家金鱼店观看后,停了下来,老师娓娓道来:今天我借用鱼缸的故事帮助你开拓学习书法的视野。你看,书法学习多么像这鱼缸里的游鱼,鱼有的独自停在水里默默静思;有的不停从上到下四处穿梭像自由敏捷的运动员;有的成群结队互相追逐那么稚子童真、充满生机。这些变化着的鱼就像起伏强弱、抑扬顿挫、充满旋律的汉字点画和线条。但万事都有规矩,无规矩哪成方圆。鱼缸里的鱼纵然有再多变化,也离不开这个鱼缸。中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孕育了正、草、篆、隶、行等审美意境各异的字体和风格,供后人欣赏和学习,而再多差异也要遵循一定的法则,在共性基础上追求个性,所谓在有法中追求无法,在有限中寻求无限。恩师教诲如醍醐灌顶,使我豁然领悟书法之道。
不久,我去胡老师家求教,顺便将我用三角铁做好的鱼缸带去。自从胡老师家有了鱼缸,在创作之余,能常常观赏,陶冶性情。我也感受到了书法大师的生活情趣。难道不是吗?其实直到现在,在大众视域里,在书法告别了实用文化土壤的时代里,书法家容易让大家想到学究刻板和一本正经,然而当我真正走进了胡老师的艺术生活时才发现,书法家的生活情趣能够丰富他的联想,触类旁通,影响艺术成就和教育方法。
此外,恩师还勉励我,除了习字外,还应在字外求功夫,要能充分吸取前人的智慧和经验,边学边悟,如此才能参透书理,在实践中反复印证加以融会贯通。后来我陆续选购精读了一些历代书法论文,才渐渐知道其实在古代,杰出的大书法家都善于“远取诸物,近取诸身”,从社会生活和自然造化中去感悟书道,比如唐代的草书大师张旭就从公孙大娘的舞剑中体悟到了草书的规律,还有如担夫争道、惊蛇入草等,无一不是观察生活来诠释书法大道,使得后学在理解这门艺术时摒弃了照本宣科,恩师显然在延续着中国书法大师传道授业解惑的精神……
十日谈
正大气象
责任编辑:徐婉青
明日请看一篇《胡师教我学写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