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上海地铁上自带折叠桌做作业的男孩和他的妈妈成了“网红”。尽管后来这位妈妈通过朋友圈澄清,只是碰巧带了个桌子回家,路上顺便让儿子做会儿作业。但这一幕以及更多的“地铁做作业”系列照片,还是准确刺中了围观群众的痛点,引发一波激烈的讨论。
新媒体时代,普通人太容易被“网红”了。
在地铁车站、车厢这样相对封闭的空间里,在每个人都手握手机的环境中,一旦出现一些反常的人或事,极易被拍下照片或视频,发布到网络空间形成大范围的传播。我有一个同事就经常在朋友圈发一些“地铁即景”,比如腻腻歪歪的情侣、拾荒的老人、早晨瞌睡的上班族、拉着扶手做引体向上的“泰山”等等。虽然不至于到“网红”级别,但也温情、有趣。再回忆一下这些年我们看到过的奇装异服的乘客、不文明的举止、为了抢座位引发的争吵甚至斗殴,各种地铁“红人”多到快产生“审美疲劳”了。
好处是显而易见的。这样一来,人们在公共空间所受到的约束,除了法律法规外,竟然还多了一层——路人的摄像头,行为规范通过一部部手机贯彻到了所有不想“红”的人们身上。
然而糟糕的是,“太容易”红,也会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
2014年9月,二号线上两名妙龄女子当众上演“大尺度脱衣”的视频在网上热传,之后被证实是某清洗公司营销炒作行为,该公司最后被上海市工商局处以47.5万元的罚款。
今年8月,北京地铁上“大妈怼cosplay女孩”视频被指涉嫌炒作,当事人承认有偿拍摄并贴出和大妈的合影。
前者是一起不顾社会公德的恶俗炒作,触碰到了人们的“底线”;而后者则是通过妖魔化大妈这一群体,激起网络上一部分人的“共鸣”。不能怪围观群众太天真,未能分辨出照片或视频的真假。只怪策划者用心险恶,踩中了大众的“痛点”。
“地铁做作业”事件,严格来说也是一次“反转”。一切都是巧合罢了。但是,翻看最初的媒体报道和网友评论,一边倒的唏嘘、呜呼,大家很自然地将视频与“课业压力大”联系在了一起。一方面是因为视频、图片都是事件的片面,无法提供足够的判断依据。另一方面,也恰恰说明,我们心里想什么,看到的就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