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上海画家,耗时以年计,实地写生,精心创作,结集油画、中国画,“绿色申城——上海城市公园绿地撷萃”画展正在了刘海粟美术馆分馆举行。画家们用创作触摸大地气息,揭示生活方式,激励生态智慧,抒发绿色情怀。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战略定位,建设生态文明是千年大计。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要让城市学会“绿色思考”,维系“生态美丽”,要在文化艺术、城市美学意义上强化意识、整体推进。除了要把城市绿色发展纳入城市发展规划、城市动态管理的大视野、大格局、大思路外,还要努力化为局部区域、家庭生活环境。
“改革开放的再出发”,一个城市应该有自己的生态良策、生态智慧、美学优势,但除了在城市发展的顶层设计、绿地营建与管理、城市绿色平安建设上的重要举措外,还应有文化、艺术、美学、设计、影视、广播、新闻出版、旅游、文物保护和哲学社会科学等综合协同。城市的“绿色自觉”是一种文化自觉,是一种气象格局,是一种美学的引领,能使未来的岁月有新概念中的“都市里的村庄”、国家战略层面上的“美丽乡村的建设”,能突破“城市中水泥森林的困境”,有效消减“城市热岛效应”……
绿色,常被喻为生命色、自然色。绿色发展,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绿色的发展是时空的艺术,无形的时间因素比有形的空间因素具有更多容量的审美含义。绿色的延伸需要综合的视野,要有规划设计、园林管理、城市历史、建筑学家、哲学家、文学家、诗人、心理学家和艺术家的共同参与。“先植绿、后建筑”“蓝绿交织”,在南京西路、石门一路和吴江路商业街等路口的西南角,建成了一块“微型”公共绿地,近2000平方米,高达5.5米,为垂直绿墙,配有各色观赏草、造型植物、花景等,将原有的变电站“变身”为城市庭院,立体绿化与庭院典雅交相辉映,凸显了生态建筑的新的睿智。“城市微观绿色天地”的兴起,也不失为一种生态智慧。在市民家里,“生态水景缸”正悄悄走红,让绿色水陆共长,让苔藓“绿意盎然”,让微小动物穿行其间,“因为它们是纯天然的空气净化器,就像一个家庭的绿肺,能稀释空气中的有毒有害物质,比如烟、甲醛等,再释放出氧气”,这是智慧地把绿色迎入家中。
小时候,上海的四季是分明的。怎样留住四季、定格四季、欣赏四季、持续四季,依赖于城市的绿色情怀与生态智慧。近年来,上海后世博的绿色人文关怀,城市绿色新地标的亮相,新的美丽乡村的绿色生态筹划,“生态滨江苏河美”的系统运筹,“苏河八景”中“千树临波”“水埠秀道”“律动长滩”等绿色营建,都在“四季定格”上不断“加盟”,让城市有春秋的表达、夏冬的反差、四季的年轮和岁月的屐痕。沃罗宁曾写过《四季生活》,写的是四季中的白桦树。如果用画笔描绘上海的四季生活,那一定有春绿的嫩亮,夏绿的深沉,秋绿的成熟,冬绿的含蓄。在春天里,百花会来争妍,但城市的绿色才是基调;到了秋天,绿叶即使成了落叶,仍是绚丽。如今,上海有29条道路实施“落叶不扫”,保留落叶之灿烂,显现另一种秋之韵味。写上海的秋色赋,从城市生态着手,总会切入城市的成熟、智慧和安详。
绿色是城市宁静之色。”以“保护生态环境、共建美丽家园”为主题的第四届上海国际自然保护周也已举行,生态践行活动、环保科普活动等九大主题活动如约而至,市民或前往辰山植物园采摘瓜果,或走进共青森林公园观赏菊花,或相约崇明东滩参与越冬候鸟保护行动……览读自然,聆听自然,感悟宁静,享受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