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威电影系列最令人称道的地方在于每一部影片都是“漫威电影”,最令人不满也是每一部电影都是“漫威电影”。
在高度工业化的电影生产系统内,因为太过谙熟于票房之道,漫威电影系列的同质化或模式化太过显著。在漫威宇宙的超级英雄生产公式下,这些超级英雄们被编织出严谨的家世背景和不同的超能力,观众们想要在“下一部”中寻求某种新的审美愉悦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复仇者联盟3》尝试去打破漫威公式,还算是比较成功的,但《蚁人》和《黄蜂女》又回到最初的起点。观众对《惊奇队长》的“惊奇”之处是抱有极大期待的,但很遗憾,这只是另一部漫威电影而已。
影片背景设置在1995年的洛杉矶,采用非线性剪辑,有大量的插叙、倒叙贯穿其中。观众和女主一样,很长时间处于半失忆状态,总想记起点儿什么,但只能任由一些符号、场所、照片在脑海闪烁,试求真相而不得。但又像《记忆碎片》里的男主角一样,碎片是可以拼凑出未解之谜的,而《惊奇队长》逐渐拼凑出的,不仅是女主的身世,更是全宇宙的正义,有意观照了“恐怖组织”和“难民”等国际问题。女主卡罗尔的饰演者布丽·拉尔森作为奥斯卡认证的女演员,在角色演绎功底上毋庸置疑。可无奈影片叙事存在着一定问题,女性影像的表达也未能着力于女性意识的觉醒,而只借用了女性形象,各种因素导致角色形象的失真和扁平化。不仅导致观众很难融入情境并将个人情感寄托于主角命运,甚至演员布丽·拉尔森仿佛全程未能入戏,时而幽默时而严肃,缺少必要的过渡,性格特征模糊,并不清楚自己究竟是谁。
作为漫威首部女性超级英雄电影,《惊奇队长》选在3月8日“国际妇女节”全球同步上映,“仪式感”不言而喻。片方有意利用“女性”和“妇女节”为噱头,完成电影营销的使命。但这轮选在妇女节这天吹响的“女性”号角,无奈吹错了调。
我们当然希望看到更多的女性英雄形象出现在银幕上,希望有更多不同类型的超级英雄。《惊奇队长》举起“女性”旗帜,试图以女性影像表达塑造漫威宇宙中的新亮点,导演安娜·波顿和瑞安·弗雷克赋予了卡罗尔强大到超越性别甚至拯救宇宙的能量,却恰恰抽走了她作为女性的内核。无疑,女性意识和女性力量的实现绝不是来自担任领袖和痛扁男性,而是内心精神力量的觉醒和爆发。尽管影片中通过多次以蒙太奇手法力图为卡罗尔的女性意识做注脚,例如卡罗尔在学习自行车、棒球比赛和接受军事训练时,一次次跌倒爬起,眼神倔强,靠着自己的信念和行动让那些对诋毁她女性身份的声音逐渐远去。不过,从全片来看,这样不连贯的表达显得刻意,且淹没在卡罗尔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打斗戏中。《惊奇队长》在女性意识表达上值得商榷之处还在于为了表现不取悦传统男性审美,而有意卸掉性别框架、隐去情感需求。整部影片留给观众的只是一个头顶主角光环,拥有超能力,“暴力”解决一切困难的女主卡罗尔。导演为了“配合”惊奇队长的超能力,直接选择弱化反派。影片高潮乏力,“惊奇”无迹可寻。总体而言,《惊奇队长》更像是《复仇者联盟4》的“前情提要”和“超长预告”。它试图打造漫威宇宙中最“靓”的星,不过“卡罗尔”还差点儿意思,这种“关注女性”的艺术号召值得响应,但同样差点儿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