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滩十八号明亮而美丽,但2004年大修前却好像一个低档旅馆。原本气派的大厅被夹层压矮了一半,黯淡压抑。如何修复改造,让意大利设计师菲利普·加比亚尼(Filippo Gabbiani)陷入迷思。
建于1923年的外滩十八号原是英商麦加利银行大楼,和外滩三号同为公和洋行威尔逊(G. L. Wilson)的力作。更巧合的是,两座洋楼都于2004年完成商业改造,变身包含高档餐厅和奢侈品店的商业地产。
1922年大楼尚在兴建时,英文报纸《远东时报》(Far Eastern Review)就报道了这座“庄重,体面,装饰简洁的古典新希腊风格”建筑。
“入口处美好的铜门是英国制造的。方形门厅的四角分别由四根带裂纹的意大利大理石柱点缀,墙面则饰有另一种奶油色大理石,搭配黑色柱基。地面由罗马大理石马赛克铺就,而屋顶镶嵌着瑰丽的石膏天花。”
如今,大楼导览人员对报道中的亮点如数家珍,包括“外滩最美的铜门”,裂纹状若玫瑰花瓣脉络的石柱和细密精美的马赛克。这些珍贵遗迹历经大改造而得以留存,得益于菲利普的方案。
这是年轻的菲利普来到中国的第一个项目。他的团队没有草率开工,而是花费了3个月的时间深入大楼内部,认真研究建筑的历史和细节,并拍摄了上万张记录照片。
他们层层剥茧,发现了大量被后期加建所覆盖的建筑细部。上世纪初的建筑技术让人深深惊叹,如此壮美的建筑居然只用了14个月的时间就建成了。最终,他们推出了一个“半夹层方案。”
菲利普认为如果完全拆除夹层,原本高达7米的银行大堂会相当不实用。他决定仅拆除夹层的中央以恢复大厅的敞亮,同时将夹层两侧改造为二楼商铺,以显著地提高空间利用率。
应邀参与修复的意大利教授古赛普·托里尼(Guiseppe Tonini)精通大理石工艺,用威尼斯传统方法清洗了已风化的大理石表面。在大楼内墙上,他使用了一种名为“Mamorino”的专利涂料。乳白沁凉的墙壁摸上去有大理石质感,却没有一丝石块的接缝,同时又散发柔和的光泽,非常神奇。2006年,改造工程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亚太文化遗产保护奖。
“有人主张修复时严格恢复历史原貌,但结果往往是一个‘死亡的建筑’,气息陈旧,好像失去生命力的博物馆。意大利人喜欢为老建筑注入新的生命与活力,这就是成功所在。”菲利普如此诠释这个方案的奥妙。
业界常比较外滩三号和十八号,认为三号改动太多,而十八号却做到保护与利用的完美平衡。菲利普却认为方案各有千秋。三号是后现代的做法,在老建筑中创造新建筑,追求幽暗私密的奢华氛围。而十八号的理念则是现代风格的,与历史对话,塑造开放的空间。于是,出自威尔逊笔下的两座外滩大楼好像一对漂亮姐妹,恰好同一年,嫁给了不同的郎君。
外滩18号
(插图:张雪飞 摄)
昨天:麦加利银行
今天:外滩十八号(Bund 18)
建成年代:1923年
建筑师:公和洋行(Palmer & Turner)
建筑风格:新希腊风格
地址:中山东一路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