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社科院欧洲研究中心主任、上海欧洲学会会长徐明棋认为,英国退出欧盟后,在很多贸易投资问题上不必再受欧盟统一政策的限制,而英国又有意愿增强与中国的经贸关系,因此我们可以与英国开展相关磋商,比如开展双边投资协定和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的前期研究。
其次,中国需要对在英国的投资项目进行重新评估,采取措施应对相关的风险。对于中国的个人投资者来说,在英国或欧盟投资的资产价值,可能会因为英国“脱欧”在短期内受到影响。徐明棋认为:“一般而言,随着英镑的贬值以及经济受冲击,资产价值可能会下跌。”从长期看,这些资产的价值能否回升还是要取决于英国未来的经济情况。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周弘说,英国“脱欧”之后,欧盟很可能会将原本交由伦敦处理的金融业务移交给法国巴黎、德国法兰克福或其他城市,避免由一个非欧盟国家提供服务带来的不便。而这将引发连锁反应,金融机构为获得更多业务可能不得不外迁,伦敦金融业或将因此受到冲击。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冯仲平指出,中国企业进入英国,不只是因为看中英国市场本身,还把英国视为通往欧洲的门户。对于这些企业,尤其是金融类企业来说,英国“脱欧”后作为“欧洲门户”的作用必然弱化。
第三,中国与欧盟的经贸关系总体上不会受到大的影响。徐明棋认为,中国应该加大与欧盟的磋商力度,推动与欧盟正在谈判的双边投资协定早日取得成果,说服欧盟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
徐明棋认为,对中国普通民众而言,英国“脱欧”的直接影响不会很大。随着英镑甚至是欧元汇率的下跌,赴英国或欧洲大陆旅游的中国游客能省下不少钱,奢侈品价格也可能会有一定幅度的下跌。短期内主要是金融市场波动会产生溢出性冲击,中国的股市可能受到波及,从而对中国股民产生影响。
徐明棋指出,英国“脱欧”是欧盟政治、经济危机深化的结果,也是欧盟、包括英国力量相对衰退的表现。所谓“大难临头各自飞”,英国想用“脱欧”来恢复经济和政治地位,但是未必能获得它想要的结果。
“散伙”后的英国和欧盟都将在政治和安全上增加对北约和美国的依赖程度。而与此同时,英国与欧盟也会对正在崛起的亚洲和中国给予更多的关注,通过加强与中国的合作以期获得更多的利益。 本报记者 齐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