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外国人是瑞士传教士薄复礼。1934年10月,他与妻子露茜跟随红军来到贵州。当萧克将军让薄复礼帮忙翻译一张用法文标注的贵州地图时,他欣然接受。在翻译过程中,他们互相了解,彼此都留下了很好的印象。薄复礼后来回忆说:“萧将军是个热情奔放的领导者,充满信心和力量。”萧克也曾在文章中写道:“薄复礼在我们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替我们解决了一个大难题。”这位传教士表示:“18个月的艰难困苦是我一生中最神奇的经历。”
该展览上,还有一张红军第一架飞机“列宁号”的图片(见下图)。1930年,国民党的一架飞机因缺少燃油迫降,随后被附近的赤卫队员截获。自此之后,红军便有了历史上的第一架飞机并正式命名为“列宁号”。红军利用在第一次反围剿中被俘的国民党军师长岳维峻的关系,从武汉购来了汽油并运到苏区,这才解决了燃料问题。该机曾配合红军创下“空地协同打进黄安城”的光荣战绩。1932年7月,国民党军队对鄂豫皖苏区发动第四次围剿,红四方面军被迫向西转移,将“列宁号”飞机拆散埋入大别山中。
除了“列宁号”,红军还有“马克思号”飞机(见上图)。1932年4月,红军攻克漳州时,国民党军将一架中弹的飞机丢弃在机场上。红军部队发现该机后,立即着手将其修复,并命名为“马克思号”。当时,缴获一架飞机可是件大事,苏区特意在瑞金抢修了一条简易跑道,据说红军将领聂荣臻就是乘坐“马克思号”专机返回瑞金的。由于缺少备件,“马克思号”在执行了一段时间任务后不得不停飞,为了避免它落入国民党军手中,红军不得不将其销毁。
本次展览由市文广局、市国防教育办公室、新民晚报社作为指导单位,市群艺馆联合新民晚报副刊部、上海市民文化协会、上海市收藏协会联手推出,以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著作《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为主题,突出多个“第一”概念,融图文为一体,展示了近百幅珍贵照片。展览以星火燎原、转战南北、浴血坚持、共赴国难等四个部分呈现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光辉历程。 首席记者 朱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