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阿兴绘制的《女娲补天》,女娲身披长褂,手持葫芦迈开大脚,阔步前行,手里拿着三只象征神力的葫芦,神情从容坚定,画面韵味悠长,被评为非常有味道。韩硕、范奕彬创作的《女娲造人》,借鉴了马蒂斯的构图,女娲所创作中华儿女后,孩子们牵手舞蹈,流动的痕迹使得画面干净且呈现出一种动感。刘亚平《后羿射日》的故事里,没有简单地将图片处理成为九个太阳,而把造孽的太阳们和身边的云朵变身为狰狞的恶魔,画面下侧的后羿以弱战强,为故事添上了悲剧主义的力量。
画家的想象力和新颖画法,用图片在网络传播后更为受宠,非常符合年轻读者的口味。青年画家施晓颉《伏羲创八卦》为人物注入了一层宗教般瑰丽的神性色彩,丁阳和父亲丁筱芳合作《嫦娥奔月》里的女神嫦娥造型优美,身段轻盈。梁川创作的《大禹出山》笔法绵密,野兽恶龙鳞爪飞扬,入画一角却好像目睹十万雄兵扬起的尘土,把观者吸引进了擂鼓冲天的战阵。
这些画背景细腻,人物神态生动,也可从中窥见神话故事的“冰山一角”。尽管不同画家笔下的伏羲、女娲造型仍有差异,但都统一在“美”上面。
项目工程领导小组专家指出,为今后围绕中华创世神话主题,创作动漫、创作音乐、创作舞台剧的所有文艺工作者一份非常形象的参考资料。大型画作难以一下子将整套故事完整地陈述下来,但连环画可以做到。
专家认为,连环画创作不是简单地邀请知名画家一起画小人书,而是一个切入点,是全面推进这项文艺创作工程的一个重要起点,也给我们的画家们提供了追溯中华文化的学习和思考机会。连环画创作不是简单地绘制几张连环画而已,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探索文化基因和密码的重要切入。中华民族有几千年的苦难辉煌的历史,但我们很多时候并不清楚辉煌的最原始根子在何处,而这却是神话创作的基调。把这一点给挖掘出来,中国神话故事的视觉化,就能媲美希腊的神话故事、荷马史诗等,这种既视感就能呈现出来了。
据悉,宣传普及工作将立体地多层次铺开,除了和新民晚报合作的“你心中的创世神话英雄(暂定名)”青少年征稿比赛将在中华艺术宫开展后,在上海的图书馆、东方讲坛等高端讲座,也将邀请专家为普通观众讲述中华创世神话故事,这项文艺创作工程将变成完整的体系。 本报记者 乐梦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