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是同宗共祖的血亲集团记载本族世系和相关事迹、反映本家族繁衍发展过程的历史图籍。从商代到今天,家谱编修绵亘数千年,贯穿于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中,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现象。在业内,上海图书馆享有“全球华人家谱第一藏”的美誉。据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副主任陈建华介绍,上海图书馆目前藏有家谱30000余种,其收藏的家谱覆盖全国27个省、自治区及直辖市,是国内外收藏中国家谱原件最多的公藏机构。
传奇身世家谱展现
国家有史,地方有志,家族有谱。许多家谱内容甚至可能改变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在上海图书馆的收藏中,有一部日本原版家谱——《大藏朝臣原田家历传》,记录了“大藏朝臣原田家”1000多年的历史,他们的祖先竟是汉代开国皇帝刘邦的后裔刘阿知。谱中叙述了其祖先缘何东渡日本,以及在日本繁衍生息的历史。据记载,原田家族的始祖为中国汉高祖刘邦,传至东汉献帝玄孙阿知王,率2040人东渡日本奈良县高市郡桧前村。谱内载有先祖小传、画像、世系、家宝、祠田等。其中先祖彩色画像绘工精细、鲜艳夺目。中国正史中并没有关于刘阿知的明确记载,而日本史书《日本书记》、《古语拾遗》、《续日本纪》记载,第四任山阳公刘秋及其同辈刘阿知均是汉献帝玄孙。这本家谱的出现,无疑给广大研究者一个新视角。
上图是国内外收藏中国家谱原件最多的公藏机构,现藏有中国家谱近30万册,其中善本家谱200余种,包括宋代皇族家谱 《仙源类谱》、康熙皇帝十四子允禵家谱、嘉庆皇帝第三子绵恺家谱等。在上图的馆藏中,有两种家谱里记载了胡适是该家族的族人,并记载了始祖是“胡昌翼”。据上图系统网络中心研究开发部夏翠娟介绍,将家谱里的信息转换为关联数据格式后,检索“胡昌翼”,系统就把这些家谱中的知识关联起来,其中可以看到,“胡昌翼”原本不姓胡,而是姓李,是唐昭宗的皇子。
据史料记载,天祐元年(904)八月,朱全忠杀唐昭宗,第二年唐昭宗的遗腹子李昌翼出生,在徽州婺源考水被一个叫胡三的人收为义子,改姓胡,于五代后唐同光三年(925)中明经科及第,故其后裔称“明经胡氏”。据传,因其是李姓后裔,“明经胡氏”忌与李氏通婚。而据“明经胡氏”世系表,从唐末至民初,记录在家谱中的男性先祖共8915人,配偶共4733人,这些配偶中确实没有一人姓李。
对于家谱中“传奇身世”,陈建华认为要辩证看待,一方面,有些名人的身世确实非常传奇,另外一方面,家谱中确实存在“攀附”“杜撰”等现象。不少家谱为“光宗耀祖”,往往攀附帝王、名臣为自己的先祖。一般的家谱无不扬善隐恶、夸大溢美,如果不了解当时当地的历史背景,一味相信家谱的记载,就不可能得出正确结论。
字里行间珍贵史料
在陈建华看来,研究家谱一个很重要的意义就是发现其中不曾被记载的史料,特别是像诗文之类。明代大画家董其昌的家谱《(上海松江)董氏族谱》,该族名人众多,除董其昌外,又有明嘉靖间诗人、书法家董宜阳:弹劾严嵩之刑部主事、后升南京礼工二部侍郎的董传策;清初画家董建中等。谱内所涉明代人物资料颇丰,不乏名人之作。有明孙承恩、董宜阳作序,朱希周、陆树声、徐阶、董传策、陈继儒等作董氏族人的传记或墓志铭,又有董其昌自撰《渐川先生小传》及《陈时政书》、董宜阳撰《柳溪公行状》《劾严分宜疏》《思白公(董其昌)暨龚夫人行状》等文,这些文献资料在其他文献中鲜有见载。
在上海图书馆家谱馆藏中,有一本看似普通的《北岭徐氏宗谱》,却最早记录了中国人参加首届世博会的情景。据这本刻印于1884年的宗谱记载,1851年伦敦世博会,主办方非常希望中国参加,但清政府置之不理,主办方请人说服中国商家参加。最终,丝绸商人徐瑞珩(字德琼)代表中国前往。作为上海开埠后首批来沪闯荡的广东商人,徐瑞珩在沪经营丝绸、茶叶,蜚声商界。谱中两文《徐君德琼行状》和《荣村(徐瑞珩号)公得奖感言》记载了徐瑞珩所携“荣记湖丝”在众多展品中脱颖而出,夺得金、银大奖的过程。
《北岭徐氏宗谱》中这样记载:“咸丰纪元,英国开百年大会于其伦敦之京城……君独寄七里湖丝十二包,往陈于会。既而较论久之,竟推君丝为会中第一,中外人无异词。英国主亲临观之,喜甚,奖君金银牌各一,手谕、画幅一帧。”这段史料的出现,将中国与世博会的渊源在时间上提前了16年。此前,中国申办世博会材料认定,最早见识世博会的中国人是王滔,他亲历了第二届巴黎世博会。
据上海图书馆副馆长周德明表示,上海图书馆东馆项目已正式立项,打算设立“中华家谱中心”(暂名),这将是上图家谱收藏、研究、服务新的开始。
开放数据“寻根问祖”
从2015年开始,上海图书馆在互联网上开放家谱全文阅览(http://wrd2016.library.sh.cn/channel/stjp/),到目前共精选3000余种家谱供读者在线阅览。这意味着世界各地读者都可以通过网络,在这一全球收藏中文家谱数量最多的机构查询家谱。另外,上海图书馆推出的“华人家谱总目——家谱知识服务平台(http://jp.library.sh.cn)”集中了全球近600个机构的5万余种家谱目录,充分利用新的知识组织方法和数据可视化技术,为广大读者提供耳目一新的查询探索服务,并在此平台上将所有的书目数据向社会公众开放,一些家谱爱好者和第三方机构利用这些开放数据开发了多种多样的家谱服务。
上图历史文献中心副研究员顾燕介绍,首批精选的家谱包括所有的常用大姓,涉及的地域比较均匀,此外还有不少稀有姓氏如羊、阳、水、须等,少数民族姓氏如爱新觉罗等,最早的家谱为清代家谱,还有胡适等名人家谱。
夏翠娟特别介绍了一个全新的开发系统——盛宣怀档案知识库(http://sd.library.sh.cn)。上海图书馆收藏的盛宣怀档案约17.5万件,是盛宣怀家族自1850至1936年间的记录,包括日记、文稿、信札、账册、电文等,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社会、军事、外交、金融、贸易、教育各方面。中国近代史上重大历史事件如洋务运动、义和团运动、甲午中日战争、辛亥革命等都一一涉及;那些在清末民初叱咤中国社会的历史人物如孙中山、黄兴、谭嗣同、李鸿章、梁启超、张之洞、左宗棠、丁汝昌、袁世凯、辜鸿铭、胡雪岩、詹天佑等都与盛宣怀有书信往来。
此次这个“盛宣怀档案知识库”将盛宣怀的家谱与各类资料关联起来,比如通过查询盛宣怀和他父亲盛康的关系,就可以发现他们之间的电报和通信等。而盛宣怀的堂兄盛宇怀的一封日常通信中,还留下了马桶在生育史上的重要资料:“吾家妙诀,不用马桶,生在床上,产妇无临盆之苦,无力乏之忧。”而不再用马桶,也见证了时代的进步。在盛宣怀档案中,题为“家常仪制”的这份档案详细记载了盛氏家族从正月初一到除夕一年到头的岁时节日活动,从中可以看到祭神祀祖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更值得期待的是,现在通过盛宣怀的年谱,还可以发现其与历史名人,如:李鸿章、张之洞等人的信件和电报。未来,通过这样的检索,你还可以查询到李鸿章等名人的家谱。在夏翠娟看来,未来的家谱完全可能是一种电子化的记载,后人甚至可以运用一些新发现的资料如图片、音频等多媒体的形式记录在家谱中,使更多现代人接受,随着家谱逐渐数字化,这样的设想或许在不远的将来就会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