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东方,中华民族向战胜贫困发起了冲击,它已经用30年左右的时间,成功让7亿多人摆脱贫困,如今又向最后5000余万“锅底人群”发起脱贫攻坚总决战。
这是一场创新脱贫理念的生动实践。这是一场实现共享发展的伟大创举。
同步实现全面小康
彰显使命与担当
贵州织金县珠藏镇,挖机轰鸣,铲车穿梭,数百名工人在工地上忙碌不停。他们身后,70多栋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房屋正拔地而起。“一想到要不了几个月就可以搬新家,彻底告别贫困日子,心里就美滋滋的。”扶贫搬迁对象徐晓先笑着说。
类似的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星罗棋布地分布在全国22个中西部省份。截至今年8月,总开工项目超过10000个。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从南湖红船起航,中国共产党始终没有忘记出发的方向,始终把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期待放在心头。
从1949年到1978年,伴随着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中国共产党坚持不懈地探索着减贫道路。进入21世纪,《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和《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两份纲领性文件先后发布,引领着扶贫开发事业不断向前。
成立专门工作机构,确定贫困标准和重点扶持区域,安排专项资金,制定特殊支持政策……30多年来,扶贫开发工作在华夏大地结出累累硕果,7亿多贫困人口告别困顿生活。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12年末,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大之后的考察中,就对扶贫开发的战略地位做出重要论断。
“我们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精准扶贫共享发展
体现创新与开拓
云南勐海县曼囡村曼班三队,63名拉祜族人仍在布朗山深处采野菌、割松香,偶尔到寨子外用家酿的玉米酒换些油和盐。
作为“直过民族”的一员,他们从原始社会或奴隶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一夜之间”跨越了其他民族上千年的发展历程,面临的脱贫困难可想而知。
当前,类似帮助拉祜族贫困群众脱贫的挑战并不鲜见,脱贫攻坚还面临严峻形势。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思想。几年时间里,这一理论内涵不断深化。在精准扶贫思想引领下,贫困人口建档立卡、精准扶贫十大工程、“五个一批”脱贫手段等工作深入推进,加速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从2014年至今,全国连续两年超额完成年度千万人口减贫目标。
一项项“真金白银”的政策红利,为贫困人口避免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提供牢固支撑。
全方位、多维度的贫困治理,正在各个领域同步推进。
丰硕成果惠及世界
展示信心与活力
金秋,北京最美的时节。10月10日,来自马拉维、加纳、肯尼亚等15个发展中国家的扶贫官员齐聚北京,参加“2016年发展中国家公共服务与减贫官员研修班”,深入汲取中国脱贫攻坚的成功经验。
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2015年报告》显示,全球极端贫困人口已从1990年的19亿降至2015年的8.36亿,其中中国贡献率超过70%,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在减贫方面取得的成绩超过了其他任何国家。”曾任世界银行中国局局长的罗兰德评价道,“这是史无前例的成就。”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中国在致力于自身消除贫困的同时,始终积极开展南南合作,支持和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消除贫困。中国向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大洋洲的69个国家提供了医疗援助,先后为120多个发展中国家落实千年发展目标提供帮助。
“为共建一个没有贫困、共同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不懈奋斗!”去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发出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提出了贫困治理的中国方案,彰显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宽广视野和胸怀。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中国又迈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新步伐。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脱贫攻坚正与中国梦相互激荡,汇聚出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时代强音!
新华社记者 张兴军 林晖 刘羊旸 刘红霞
(据新华社北京10月15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