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呆症老人具有庞大的护理需求和高度专业的护理要求。目前,全国老年痴呆症患者至少已接近600万。中国老龄科研中心的调查显示:我国城镇老年人中约有5.2%因重度痴呆症罹患而致生活不能自理,农村的该比例约达8.9%。假设上海届时人口规模能够稳定在2500万人推算,到2050年,上海最少也将有近60万老年人生活完全无法自理,且其所患疾病都为痴呆等不可治愈的退行性病症,亟需长期、不间断、高质量的护理。
痴呆症老人的护理是高度科学。对于痴呆症老人的护理,绝不仅限于治疗和医护,至少还包括康复和养老护理等方面,而养老护理又可分为生活护理和精神护理。在养老事业的发达国家,三大基本护理(就餐、洗浴、排泄)及打针、吃药、生命体征检测等工作只占痴呆老人护理工作的10%,与痴呆老人对话时的沟通方式、与老人四目相对时护理人员的视线角度、帮助老人翻身及坐卧时的角度和力度等都是独立的学科领域。此外,已知的老年痴呆症就有数十种,不是阿尔茨海默病氏老年痴呆症才存在高度专业的护理需求。目前,上海市针对痴呆症老人的医疗、医护队伍相对充足,康复队伍次之,而以养老护理人才队伍最为缺乏。就养老护理的人才需求而言,以上述上海市的重度痴呆老人的推算人数估算,即使按一人不间断陪护两位痴呆老人计算,也至少需要一支人数多达30万的独立于医护人员的专业的痴呆症老人护理专业人才队伍。
对于如此庞大的痴呆症老人护理专业人才的需求,目前上海市所呈现出的是量缺质缺的现状。不仅各养老机构的养老护理人员缺口较大,且大都是低学历、低素质的被称为护工的护理人员,这样的群体基本特征换来的只能是低收入、低社会评价及低就业意愿,如此现状是不可持续和令人堪忧的。
缺乏正规学历教育体系是症结。之所以呈现出上述现状,关键问题是我们在人才培养方式上的误区和错误。上海乃至全国迄今为止没有建立起真正的痴呆症老人护理的正规学历教育体系。我们往往认为,只要有护士和护工,就能照顾好痴呆症老人。殊不知,护士的专业是医疗不是养老,不通过正规学历教育体系的培养,只以区区数十个小时的岗前培训作为基础的护工,根本无法胜任上述护理痴呆症老人所需的高度专业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术。
有鉴于此,建议采取以下一些举措。
首先,综合参考痴呆症老人护理事业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结合上海自身情况及特点,在市属高职、高专等机构开设痴呆症老年人护理的全日制学历专业,学制不低于医护专业的最短教育年限。短期内也可视情况先在市属医药专业院校及护理院校开设相关专业,待时机成熟则单独设立专业高职、高专乃至本科、研究生专业。将两者都纳入市教委、市计生委、市人社局认可的职业教育学历体系。
其次,在取得国家有关主管部门的支持的前提下,参考和仿效执业护士资格考试制度,在上海市先行试点设立养老护理专业执业人员(国家)资格考试制度。
(作者为留日法学博士,上海海事大学法学院副院长)